戊戌变法不是新法与旧法之争,也不是什么改革派和保守派之争,实际上是慈禧和光绪的权利之争。开始变法所提出的而一些改革主张,慈禧和光绪都是意见一致的,都是希望通过变法强国。
光绪亲政后,慈禧退居二线,但实际上是大清的统治者,她想历练光绪,类似现在的扶上马再送一程。起因是中日甲午战争,慈禧和李鸿章不愿意打,但是光绪新官上任想有所作为,又禁不住翁同龢等一些文人的忽悠,一定要和日本开战,结果,败了,慈禧也没责备光绪,慈禧明白中国打不过日本,但是现在你是皇帝你非要打,败了,责任你要负责,实际上慈禧也想看看光绪的能力。
甲午之战今天看来罪在光绪。既然败了就要变革,在变法之初慈禧还是给了光绪不少权利,但二品官以上任免还是慈禧说了算,光绪皇帝非常想通过变法来建立自己的执政班底,否则自己说了不算啊,这就变成了权利之争。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给了康有为等一些人带来了契机,他们主张变法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
这是变法所提出的改变国体,是慈禧最不能接受的,恐怕光绪也不一定接受君主立宪制。但是慈禧还是比较开明的,后来的洋务运动就是在她的领导下进行的,在她临死之前也同意了开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她有治国之能,只不过所处在当时的中国已经不行了。
可以说变法之初慈禧太后是支持的,也想改变一下,在清宫档案中均有详细纪录,
光绪皇帝收到的每笔奏折,全文或摘要皆须送慈禧审阅, 慈禧对变法内容完全知情的。 如果慈禧不支持变法,戊戌变法不会维持一百天时间,
因为改革中光绪皇帝身边的维新派官员,鲁莽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激进政策,才导致慈禧发动政变的。
那么什么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呢,就是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到中国
,当时康有为建议光绪,要求光绪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决事权。这就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后来康有为更不要脸提出“中美英日合邦
”,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于外国人之手.慈禧一听,才发觉事态严重,这哪成啊,这部是典型的卖国吗。在这期间康有为篡改了光绪密诏,准备囚禁慈禧或杀掉,慈禧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
慈禧太后,满族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
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统治中国长达48年,成为仅次于清朝入关后康熙,乾隆统治时间的清朝统治者。
慈禧一生历经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除中法战争外,其余都是中国战败。
一次二次鸦片战争与她无关,她敢于同时向八个国家宣战,战败直接原因是刘坤一和张之洞的不作为的东南自保。中法战争是在胜利的基础上与法讲和。中日甲午之战主要是光绪的责任。
慈禧是一个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武则天的一位伟大女性,武则天之所以比她强是改变了大唐国体,建立大周朝,而且当时中国强大。慈禧至终都是大清的皇太后,且中国是最弱的时代。
可以说没有慈禧大清早就终结在洪秀全之手了。在大清危难之际慈禧力排众议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打败了太平军,之后又开展洋务运动,实现晚清中兴,奠定中国近代工业基础。她平捻乱,白莲教乱以及回民和苗民起义。太平天国与义和拳
,平定西北,收复新疆。而且她从不让家人干政。令妇女禁止缠足。1902年她宣布实施新政1906年
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她若不死,辛亥革命不会成功,袁世凯也不敢胡作非为。现今中国或许会和日本和英国一样的政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