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反应及干预(转)

(2011-10-14 17:35:44)
标签:

心理

干预

应激反应

情绪

生理

杂谈

分类: 技术资料

http://s1/middle/6c7ab8e7taf3f0f8cf640&690

一、    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反应

(一)   应激反应

生理改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出汗或寒战,肌肉抽搐或酸痛,头痛,耳朵发闷“听觉丧失”,疲乏,月经紊乱,皮疹、过敏、烧灼感。

情绪改变——麻木、否认、焦虑、害怕、内疚、责难、愤怒、恶梦、感到被遗弃、孤立、悲伤、抑郁、易激惹。

认知方面——记忆、定向、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与理解困难,不能不想灾害事件,计算、决策困难。

行为方面——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发火,常与人争执,沉默寡言,与人疏远,饮酒、吸烟、用药增加,对人不信任,对环境警觉,回避触发回忆的场所与活动。

(二)   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1.      急性应激反应(ASD):

1   曾遭遇创伤性事件,有强烈的害怕、无助感或恐惧反应;

2    有三种以上分离症状:麻木;茫然(觉察能力降低);现实解体(非真实感);人格解体;分离性遗忘(不能回忆该创伤的重要方面)。

3    再体验该创伤事件:反复出现的意象、思想、梦、错觉、闪回发作、看到提醒物时痛苦等等。

4    极力回避能唤起创伤回忆的刺激(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方、人物)

5    明显有焦虑或醒觉性增高的症状(失眠、易激惹、注意力下降、过度警觉、惊跳反应过强、运动性不安)

6   障碍引起苦恼或者社交、职业等重要功能的损害。

7   障碍持续2日~4周。

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一般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周内出现。有些人甚至在几个月或几年后出现。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主要症状——警觉性增高;闯入;回避。

躯体症状——胃痛;便秘/腹泻交替;呼吸系统问题;头痛;肌肉抽筋或疼痛;后背痛/心血管系统症状。

二、    危机干预

1.      概述:

对象——死难者的家属、同事、朋友;救援人员;易感人群;老人、儿童。时间——24小时鼓励、支持;2448小时开始进行集体晤谈,6周之后效果

不好。工作时间可长可短。

地点——安静,拒绝旁观。  

目的——阻止极端应激事件所致后果的恶化,使人们失衡的认知和情绪反应趋于稳定,使幸存者重获个人尊严和价值感,增强自我控制感。

目标——在心理上帮助遭遇危机者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低目标);提高其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最高目标)。

技术——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支持技术;干预技术。

人数——一般10来个人一组,围成一圈。

注意事项——晤谈中应以顺应、积极支持、正性化为主;情绪表达过度的处理(递水、纸巾、简单安慰、“你先休息一会,喝口水,平静一下”让别人先说;对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者,会带来负面影响,不参加晤谈;居丧者不参加集体晤谈;反应太重者也不宜参加集体晤谈。

2.      急性期干预

原则——简短、及时、就近、集中、表浅。

目标——促进灾难遭遇者面对、接受、加工、整合压抑和难以接受的情绪。

方式——个别治疗、集体治疗、集体晤谈(CISD)、催眠疗法。

药物治疗问题——镇静、缓解激越。

3.      程序:

第一期: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每个人自我介绍;定位:心理服务而非治疗。

    第二期:事实期——说事实,每人都要说所见、所闻、所在、所嗅和所为。(再次经历创伤,并且首次将其以一个整体来感受。通过回忆,对创伤的部分进行暴露,创伤性记忆就会在治疗环境中被激活,用词语、图画、情感和躯体感觉加以引导合成,整个事情作为整体被重新呈现出来。此时的体验充满痛苦,就像亲历创伤一样,。创伤合成更多的是单纯对经历加以重复,。创伤的整合则是通过发展在创伤回忆中从未经历过的部分来完善体验。如此,患者就会有勇气逐步去体验创伤的其他不完整的部分,去体验其他未经历过的情感。注意避免准备不充分时就开始暴露创伤,否则将会带来再创伤,而非整合。)

    第三期:感受期——谈自己的感受: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有过类似感受吗?对于你来说,事件中最不幸的是什么?这些感受对你的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注意内疚、自责等感受。你是否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做错了什么?对不利的后果要负什么责任?

    第四期:症状期——确定个人痛苦症状,从心理、生理、认知、行为方面描述,依时间顺序回顾。避免将个体的反应病理化,避免“障碍”、“症状”用语。(用应激反应)。

    第五期: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反应及应激反应模式,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方式,提醒可能并存的问题(如饮酒),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第六期:恢复期——总结述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互相支持;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

三、居丧干预

(一)支持与帮助

居丧之初多处于休克期,表现麻木,目标应放在建立关系,提供支持;

鼓励表达感情,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帮助;

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二)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帮助居丧者认识和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干预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

帮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是十分关键的;、

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

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用日记等其他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也可举行一些仪式,以完成分离。如放飞、海祭、设灵堂等。

(三)干预原则及注意事项:

“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

抱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

治疗者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不要使它影响治疗。

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愤怒,这只不过是敌意情绪的转移。

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借酒浇愁、暴力、自杀等是不健康行为。

既能“共情”,能分担居丧者的悲哀与痛苦,又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使其滋生绝望或过分依赖。

鼓励正视困境和问题,避免不现实要求“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

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

(四)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

了解居丧者的人格对于了解个体的独特反应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痛苦,他必须面对和经历居丧过程,回避和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

告诉其应激反应是怎么回事,帮助居丧者了解自身的悲哀过程,能减轻居丧者害怕会因此发疯的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

(五)适应丧失,并逐渐投入新生活

    帮助居丧者适应丧失,并逐渐投入新的生活。祭奠仪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