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反应及干预(转)

标签:
心理干预应激反应情绪生理杂谈 |
分类: 技术资料 |
http://s1/middle/6c7ab8e7taf3f0f8cf640&690
一、
(一)
生理改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出汗或寒战,肌肉抽搐或酸痛,头痛,耳朵发闷“听觉丧失”,疲乏,月经紊乱,皮疹、过敏、烧灼感。
情绪改变——麻木、否认、焦虑、害怕、内疚、责难、愤怒、恶梦、感到被遗弃、孤立、悲伤、抑郁、易激惹。
认知方面——记忆、定向、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与理解困难,不能不想灾害事件,计算、决策困难。
行为方面——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发火,常与人争执,沉默寡言,与人疏远,饮酒、吸烟、用药增加,对人不信任,对环境警觉,回避触发回忆的场所与活动。
(二)
1.
(1)
(2)
(3)
(4)
(5)
(6)
(7)
2.
主要症状——警觉性增高;闯入;回避。
躯体症状——胃痛;便秘/腹泻交替;呼吸系统问题;头痛;肌肉抽筋或疼痛;后背痛/心血管系统症状。
二、
1.
对象——死难者的家属、同事、朋友;救援人员;易感人群;老人、儿童。时间——24小时鼓励、支持;24-48小时开始进行集体晤谈,6周之后效果
不好。工作时间可长可短。
地点——安静,拒绝旁观。
目的——阻止极端应激事件所致后果的恶化,使人们失衡的认知和情绪反应趋于稳定,使幸存者重获个人尊严和价值感,增强自我控制感。
目标——在心理上帮助遭遇危机者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低目标);提高其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最高目标)。
技术——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支持技术;干预技术。
人数——一般10来个人一组,围成一圈。
注意事项——晤谈中应以顺应、积极支持、正性化为主;情绪表达过度的处理(递水、纸巾、简单安慰、“你先休息一会,喝口水,平静一下”让别人先说;对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者,会带来负面影响,不参加晤谈;居丧者不参加集体晤谈;反应太重者也不宜参加集体晤谈。
2.
原则——简短、及时、就近、集中、表浅。
目标——促进灾难遭遇者面对、接受、加工、整合压抑和难以接受的情绪。
方式——个别治疗、集体治疗、集体晤谈(CISD)、催眠疗法。
药物治疗问题——镇静、缓解激越。
3.
第一期: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每个人自我介绍;定位:心理服务而非治疗。
三、居丧干预
(一)支持与帮助
居丧之初多处于休克期,表现麻木,目标应放在建立关系,提供支持;
鼓励表达感情,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帮助;
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二)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帮助居丧者认识和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干预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
帮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是十分关键的;、
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
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用日记等其他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也可举行一些仪式,以完成分离。如放飞、海祭、设灵堂等。
(三)干预原则及注意事项:
“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
抱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
治疗者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不要使它影响治疗。
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愤怒,这只不过是敌意情绪的转移。
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借酒浇愁、暴力、自杀等是不健康行为。
既能“共情”,能分担居丧者的悲哀与痛苦,又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使其滋生绝望或过分依赖。
鼓励正视困境和问题,避免不现实要求“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
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
(四)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
了解居丧者的人格对于了解个体的独特反应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痛苦,他必须面对和经历居丧过程,回避和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
告诉其应激反应是怎么回事,帮助居丧者了解自身的悲哀过程,能减轻居丧者害怕会因此发疯的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
(五)适应丧失,并逐渐投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