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启发·绘本大师:伊夫·邦廷--悲伤之余 看到希望

(2010-11-01 14:23:30)
标签:

伊夫

邦廷

绘本

分类: 绘本大师

启发·小小读书人俱乐部·绘本大师

 

伊夫·邦廷

 http://s2/middle/6c7a96a3g7532ad11f3e1&690看到希望" TITLE="启发·绘本大师:伊夫·邦廷--悲伤之余 看到希望" />

绘本大师:伊夫·邦廷女士

  悲伤题材的作品适合给孩子阅读吗?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家长和老师。近日,台湾麦克公司总编辑余治莹做客新浪亲子网络视频节目“亲子大讲堂”,向读者介绍了一位特别的图画书作家伊夫•邦廷,由此来探讨如何将人生的真相带给孩子?

“让‘社会议题’进入孩子的早期阅读,好比让孩子从小就有了抗体,成为面对今后复杂纷繁的人世缓冲”。余治莹表示,图画书有很多主题,有的快乐,有的温情。可是,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也会悲伤,也会生气,也会无助,也会看到周遭有流浪汉,有离异家庭,有人面临亲人的死亡,我们给孩子看图画书的时候应该让他们看到多元,除了让他们觉得阅读快乐之外,还应该让他们看到真相。

 

 大师作品:

爷爷的墙》---爷爷的墙,刻着很多人的名字,那些人很久以前在一场战争里阵亡。本书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绘父子俩参访越战纪念碑的经过。

《小鲁的池塘》---小鲁过世了!他的好朋友哭个不停,希望这一切不是真的… 她感到愤怒、难过、失落和不舍。“我们应该一起做一件永远纪念小鲁的事……做一个可以永远用来纪念小鲁的东西”,校长和小鲁的同学们开始行动……

《开往远方的列车》---本书是根据真实的历史背景,描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有许多的孤儿列车,将约十万个孤儿从纽约送至中西部的农村收养。一班载着14名孤儿的火车,朝着目的地“远方”站前进,玛莉是这群孤儿中年纪最长的,长相苍白不若其它小孩讨喜,火车过了一站又一站,孤儿玛莉始终没人收养,列车继续开往“远方”……

《艾莉丝的树》---艾莉丝好爱农场上那棵靠近马路的老橡树。但是春天里的某一天,老橡树的叶子竟然变黄掉落了。大家努力拯救,不过,树还是渐渐枯死了。最后,树似乎放弃了,艾莉丝也是,直到她想起一样东西,才让她重新燃起希望。

 

译者介绍:

启发精选的四部邦廷作品《小鲁的池塘》、《开往远方的列车》、《爷爷的墙》和《艾莉丝的树》都是由台湾的刘清彦老师翻译的。虽然他在大学学的是新闻,但却因为和小朋友讲故事,开始热爱儿童文学。现在他身为台湾童书出版社顾问,每天专心创作和翻译童书,也常常到各地为喜欢童书的大人演讲和上课。他一直对邦廷的作品深深着迷,因此也推介翻译了许多她的图画书,希望这些动人的故事,能帮助大小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刘清彦老师的笔触,慢慢走进绘本大师:伊夫·邦廷女士。

 

伊夫·邦廷的爱与关怀

刘清彦  儿童文学工作者

 

伊夫·邦廷的作品对于中国大陆图画书的读者还有些陌生,但在世界各国,她的作品因涉猎广泛的社会议题和主张深刻的生命教育广受好评。此次,她的三部作品《小鲁的池塘》、《开往远方的列车》、《爷爷的墙》同时出现在小读者面前,他们会对伊夫·邦廷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我喜欢把故事说给每个对它感兴趣的人听!”将自己比喻为游唱诗人的美国著名童书作家伊夫·邦廷,以这句话为自己对故事的热情下了非常贴切的注脚。

1928年出生于爱尔兰的邦廷,成长于一个具有爱尔兰人喜欢讲故事的书香家庭。邦廷的母亲在当地的图书馆工作,所以邦廷常常说自己是在书堆中长大的小孩儿。加上她有个非常爱讲故事的父亲,因此,对邦廷来说,从小到大,阅读几乎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听父亲念书。”邦廷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说。不管是神话故事、小说还是诗,邦廷的父亲都会念给她听,而且,“他在念的过程中常常会停下来问我:‘你听懂了吗?’一旦我回答:‘我懂。’他就会要我说一说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

母亲提供了邦廷阅读的环境,父亲为她做了阅读的亲身示范,这些不仅为邦廷奠定了阅读的基础,更让她从此嗜书如命,不知不觉,在她的大脑里埋入了创作的种子,为她建立了故事架构的概念。

因此,邦廷从小就热衷写作,也对自己的文笔相当有信心,她的写作天赋在求学阶段备受鼓励。直到她上大学时,因为遭到一位教授英国文学的老师的否定,使她放弃了原本想要成为英文老师的理想,也浇灭了她的写作欲望。

1958年,她随着先生和三个小孩儿一起迁居美国加州,在新的国家安身立命,同时也为邦廷的写作人生带来转机。“我在社区大学的布告栏看见一张写作课程的招生简章,小时候写作的情景再度浮现在脑海。”顿时,邦廷的写作热情再度被点燃,她不仅开始参加写作课程,也因为作品被陆续刊登,甚至在后来出版成书,让她渐渐走出那段被老师否定的阴霾。

于是,邦廷于1968年正式开始写作生涯,尽管年届四十,但是心中那股被挑旺的写作火苗,似乎才开始蹿烧、蔓延,并成为燎原大火,二百多部作品在此后四十多年间逐一被淬炼出来。

“只要有铅笔和纸,我随时都能创作。”只要灵感一来,不管是在飞机上,还是坐在余音绕梁的歌剧院里,邦廷都会随手抓起身边可用的纸片,甚至是垃圾袋或歌剧节目单的空白处,奋笔疾书,因为她说,“灵感就像出现在脑海中的小泡泡,你永远不知道它何时出现,何时消失。”

不写作的时候,邦廷大脑中思忖的还是有关写作的事。她先生打趣地形容她,别人一周工作五天就够了,她却随时都在思考、经营和写作,而且往往一提笔就无法罢手。“不过,我也有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像所有的作家一样,邦廷遇到创作瓶颈时,也会思索突围之道。她喜欢像阿基米德一样泡在浴缸里思考,“把恼人的问题全都关在门外,放松心情,好好想想故事该怎么说下去。”

邦廷的作品种类有图画书、儿童故事书和少年小说,涉猎的主题更是从充满巨人、精灵和鬼魅的童话,到反映儿童和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我的故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从每天阅读的报章杂志开始萌芽,剩下来的百分之十才是我亲眼见闻或亲身经历的事。”邦廷说。

正因为如此,邦廷的作品经常对家庭和社会,尤其是和小孩儿有关的成长环境充满关切之情,举凡亲子和人际关系,与小孩息息相关的生命难题,到他们可能会面临的各种社会性议题,全都是邦廷关注的范围。

人的生命中无法避免的死亡议题,在邦廷眼中并不是和小孩儿距离遥远的事。在她的作品中,许多故事都由死亡事件衍生而出,因为她认为每个小孩儿都可能随时会被迫面临难以割舍的生离死别,而大人有责任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难关。就像《小鲁的池塘》中痛失好友的小女孩儿,便是在父母和师长的协助下,通过各种纪念性的活动走出阴影,对生命再度充满希望。《爷爷的墙》所着墨的则是战争造成的亲人别离的创痛,通过一面纪念越战阵亡将士的墙,小孩儿与大人一起怀念过世的亲人,也从中体验战争对生命所带来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亲情关系和从中衍生的各种矛盾冲突与情感挫折,也是邦廷着重关注的主题。她在《记忆的项链》中,通过一条从外曾祖母传下来的以钮扣串连的项链,从钮扣项链被扯断、打散到逐一寻获的过程,帮助被迫面对丧母、父亲再娶的小女孩萝拉,重新认识和了解了原本被自己排斥的新妈妈,化解了她和新妈妈之间的心结,最终她也走出丧母之痛,学会接纳家中的新成员,并且走向自己的新人生。

在邦廷的故事中,大人并没有被塑造成对所有困难和问题都免疫的角色,和每个小孩儿一样,大人也有他们的恐惧、不安和疑惑。《阳光之家》中住进疗养院的外婆面对身体的病痛及与亲人的分离,和小孙子在面对不一样的外婆时有着同样脆弱的心情。邦廷希望让小孩儿明白,大人和他们一样会犯错,会遭受挫折,但是在面对这些难题时,大人必须引导小孩儿,并且亲自示范解决问题,提供做出正确抉择的方法和重要性。就像《最重要的事》中那位不会说英文的爷爷,和小孙子一起在应征的临时工作中,误将花苗当成杂草全部拔除一样,尽管小孙子不愿意在星期天把花苗种回去,但是爷爷毅然以自己的行为,帮助他明白诚实为人的重要。

在邦廷的故事中,我们也经常会看见许多一般图画书中不易见到的社会性议题。她通过《艾莉丝的树》中一株日渐枯萎凋零的橡树,点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我想有个家》和《开往远方的列车》关注的是困顿在机场、无家可归的游民,和期待被收养、渴望家庭温暖的孤儿。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性议题”在邦廷的故事中往往只是故事背景,她真正关切的则是小孩儿内在共同的渴望与需求,这正是所有小孩儿都能感受和体会的事。

邦廷的故事尽管有着沉重的话题和悲伤的情绪,但她总是在故事最后带出希望,并且让人在阅读后陷入沉思。“我喜欢在故事中隐藏一些让读者思考的信息,以正面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个问题,”她认为小孩儿必须学习认识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择,因为,“这就是人生。”邦廷说。

 

如果没有伤心,我们不会懂得快乐是多么珍贵;

如果没有离别,我们不会了解重逢是多么可贵;

如果没有失去,我们不会领悟拥有是多么宝贵;

身为成年人,既然我们无法让孩子永远不面对离别、失去和伤心,那么,我们不如教会他们勇敢地认识、了解、接受人生中的悲伤,教会他们用希望的眼睛、希望的心,去看待、去期待未来的人生。

 

                                                                   (芝麻花开编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