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就对了》是阿里前高管俞朝翎先生写的书。书里用理论加实例的方式通俗易懂的向读者介绍了阿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心得,虽然是一本一线业务管理者写的书,看上去和教育行业关联不大,但是我想其中的很多道理却是和教育相通的。在这里分享我感触最深的,可借鉴与我的教学管理的三点。
经营人心。团队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所以经营团队就是经营人心,而人是有温度、有情感的,需要被温暖,温暖才能让人有动力。这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认知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举例来说,在班级管理中,每个班级几乎都有自己的量化考评办法,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围绕纪律、卫生、学习、作业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要求和规定,从表面看,好像秩序井然,但如果仔细去感受班级内的氛围,你会发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是冷冰冰的。
记得我带的上一届班级中,就曾经有这么一件印象深刻的事:那个班级整体纪律很差,可想而知,学习成绩是很糟糕的。于是,我板起面孔,每天凶巴巴的,总算吓得他们有所收敛。但是,到了其他老师的课堂和我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又“涛声依旧”。偶然的机会,从别的老师那里学习了积分管理办法,对学生在校的每一项活动进行减分加分,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在这种集体的压力下,好歹有所收敛。在我为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时,一个小女孩的一篇日记,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班级管理。
“老师,对不起,我今天因为迟到,所以被学校雏鹰监督岗的扣了分,我知道你很生气,所以在教室批评了我,并让我们纪律委员双倍扣了我的考勤积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约定。但是,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今天早上,妈妈早早的就带我来学校,在路上,不小心被一辆汽车碰倒了,我就手擦破了点皮,可是妈妈的手和膝盖都摔破了。本来妈妈说让我去上学,她自己去卫生室包扎下就行,我不放心妈妈,所以陪她一起去了卫生室。这才回来晚了。”小女孩故意把日记本折了一个角,生怕我会看不到似的。我读懂了她的小心思,也读懂了她对我的埋怨和委屈。这样的意外事件怎么还能按按照规范和要求去执行,这个孩子,虽然给班级扣了分,但是她却是值得表扬的,因为她的懂事和体贴。我自以为的了不起的金科玉律,其实是如此的不经考验。我认识到问题,就在班上当众向小女孩道歉,还表扬了她对妈妈的照顾和担当,同时又向孩子们说明我们的班级的奖惩办法一定会有不合适的地方,我们在今后可以辩证的去使用,有特殊情况一定要说明。
后来,我慢慢弱视这种奖惩办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班里帮学生制定一些他们认为必需的,对他们自己有好处的规则,让他们体会,有了规则,他们可以活得更好。说也奇怪,当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平和的处理问题时,纪律反而改观了好多。这应该就像作者所说,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团队成员的心态,心态好了,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学会放手。管理者的爱一定要时大爱,要对员工的长期成长负责,要做到大爱,就要学会授权。这不正是适用与班级管理中的准则嘛?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先要将我们记忆中,那些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像剥洋葱一样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怎么会更好,然后逐步放手,变“他治”为“自治”。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只有不断经历,或许会在经历中不断碰壁,但是只有碰壁,才会让他去反思、去总结,就像作者说,撞南墙的事儿,一定要让他自己去撞一下,撞了之后,他就明白了。
调动内驱力。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人能否做成非凡之事,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自驱力,心里有没有一团火,让他渴望得到非凡的结果;二是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说好的习惯让他得到非凡的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所谓的内驱力是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自我决定论,他将每个人行动的动机分成了内驱力和外驱力。内在驱动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拥有内驱力的孩子,在做的事中能够产生满足感、愉悦感,不需要别人监督、鞭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做。而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则需要借助规定、奖励等这些外在的因素去驱动。一旦有一天外部动力不足或消失,孩子便会感到无所适从,迷失方向,甚至停滞不前。所以,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他觉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做的不好,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去逐步提高,但是,要自己承担责任,没有人会
一直监督、管理着你。只有这样,学习或者生活才会更自觉。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而一本好书,却可以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们的人生肯定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正像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充盈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慢慢走向完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