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
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
我本来无意去爱他,我也曾努力地掐掉爱的萌芽
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
—
●
http://ww1/large/6c7a03efgw1f35sqa8w3tj20cs0g0q3z.jpg|
19世纪,是自莎翁后的英国文学最伟大、最繁盛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批判现实小说家狄更斯,剧作家王尔德,拜伦、雪莱、济慈等浪漫主义诗人,还有简·奥斯丁(Jane Austen)和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这两位在世界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女性文学家。
而昨天是《简·爱》(Jane Eyre)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4月21日—1855年3月31日)诞辰200周年纪念日。
与低调的夏洛蒂·勃朗特相比,简·奥斯丁的生活和作品显然更为国人津津乐道——顶着“散文中的莎士比亚”头衔,围绕19世纪英国的婚姻爱情问题描绘出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演,据她小说改编的各种电影电视也都家喻户晓。
http://ww4/large/6c7a03efgw1f35sqk59qcj20dw097js8.jpg|
下:夏洛蒂《简·爱》
很多人拿这两位来作比较——同为英国19世纪的女作家,作品也都从女性视角出发,表达婚姻、爱情、家庭和人生观念。但在夏洛蒂眼中,奥斯丁那种致力于描绘一场场社交舞会、一次次郊外散步、一段段英国乡村绅士与淑女卿卿我我的爱情,都实在太小家子气了。
虽然第一眼看上去是位温婉无比的淑女作家,但夏洛蒂在文字里所崇尚的女性精神却是:哪怕再孤独再艰辛,也要奋起反抗、施展抱负。比如,《简·爱》讲述了一个在恶劣生存环境中奋斗的孤女的故事。与英国传统文学中温柔可爱又逆来顺受的女子相反,坚毅自尊的简·爱出生贫困、貌不惊人,却坚决反抗压迫屈辱,始终捍卫独立的人格。
http://ww4/large/6c7a03efgw1f35sqtve4xj20k00u0ab5.jpg|
如果以当代女权主义者的眼光来看,可能夏洛蒂才是那个真正展现女性呼声和独立自主愿望的文学家吧~ 但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安静的夏洛蒂却显得有点带刺儿,甚至是“离经叛道”。她不像奥斯丁,拥有标准中产阶级女子特有的温柔含蓄和礼貌修养。
或许这与两位女作家所处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奥斯丁是典型的英国乡村淑女风范,家境尚可;夏洛蒂却自小生活窘迫、境遇卑微,即使终究从凄苦的教会学校逃出,愤世嫉俗的态度依然不改。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能就是心理已留下永久阴影了吧...
http://ww2/large/6c7a03efgw1f35sr9rn6kj20dq0kuwk6.jpg|
但正是这个英国北部约克郡山区的穷苦牧师家庭,却培育出英国文学史上最了不起的勃朗特家族——勃朗特三姐妹:她们聚在一起是璀璨群星,每个人又都是独立的文学巨匠。
1847年,大姐夏洛蒂的《简·爱》、二姐艾米莉(Emily
http://ww1/large/6c7a03efgw1f35srjo15oj209p0dwgnl.jpg|
中间模糊的人影是他自己,却最终被他抹去
颇为讽刺的是,她们的成功源自极为苦闷不幸的生活——幼年丧母、生活条件恶劣凄苦,迫于生计,她们不得不先后离家外出做家庭老师。这个天才之家同时也是悲剧之家,四位天才姐弟均是英年早逝:38岁的夏洛蒂在贫困疾病中辞世,艾米莉30岁时因肺结核病逝,安妮29岁猝死,小弟伯伦威尔在31岁因酗酒过度潦倒离世...
终生与孤独为伴,际遇卑微凄苦,又不愿附和主流... 虽无力在现实中奋起反抗,坚毅执着的夏洛蒂握住笔杆在字里行间表达女性的独立自强。痛苦,这种悲观情绪,在她那儿也因克制而变得优雅高尚起来。
或许,在夏洛蒂·勃朗特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捧起她曾写下的那些文字,细细品味下去~
昨天,你有重读《简·爱》吗?
http://ww2/large/6c7a03efgw1f35srsk42ej20dw09ata5.jpg|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