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邃的魅力,热情的风格——王文明老师

(2020-09-19 09:53:48)
标签:

班主任

初中语文

语文老师

回忆老师

感恩老师

分类: 回忆录
     来到萧红中学正式上课之后,我第一个见到的反而不是班主任——数学老师张威。而是对口班2班的班任,语文老师王文明。
     初中军训基本就是糊弄事情,现在看来就是敷衍了事。我每天都是浑浑噩噩的,天天都要从家跑到总校去,军训期间天气有的时候很热,有的时候又下雨,搞得人非常恼火。况且那个时候年龄小,自己班级的同学都没有认识完全,更不可能关注其他班级的同学甚至是老师了。
     我小学的时候语文成绩很不错,听写生字,默写古诗什么的几乎都没有难倒过我。后期的语文考试几乎都是前十名里面的。但小学的语文主要就是字和词,相当于把足够多的砖头水泥交给你。到了初中就是真正的开始输入工作——阅读,和输出工作——表达和写作了。我十分憧憬中学的语文课,因为里面有我喜欢的古文学习篇章,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里是见不到的。
     新学期第一节课就是语文课,正当我对于初中生活忐忑不安的时候,上课铃声响起。走进来一位梳着短发,穿一身米黄色套裙的美女老师。在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她便转身写下了“金黄的大斗笠”。我初一的时候还沉浸在小学课文中那种“激烈而刺激”的革命战争类题材中,对于这种散文类的课文感觉不是很深刻,但我还记得王老师在讲解那些美丽的句子的时候,她自己都是笑着的,特别是“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的那一句。接下来的第二篇《散步》,我却似乎没有什么印象了,只是记得里面有一句话“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我非常喜欢,现在好像也经常用这个句式形容照片中的不同色块。
     我始终觉得人教的老版本教材把《背影》放在第一册第二课有些失败,毕竟12岁的孩子人生经历很有限,可能不会理解文中的作者在经历家庭变故之后,看着父亲背影的那种非常复杂的情感。除非可能是那种从小经历了一些重大家庭变故,特别早熟懂事儿的孩子可能会理解。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背影》的篇幅不长,不太适合放在高年级吧。这一篇我听的很吃力,因为的确不太懂为什么作者仅仅是看到父亲买橘子时候的背影就会那么伤心感慨。《背影》耗时两个课时,王老师带我们熟悉课文,尤其是第五段的那段对父亲买橘子的详细动作描写,几乎是掰得粉碎,逐个动词讲解,从她的讲解中,我隐隐约约的感到了文字中的某种神秘力量。特别是最后一段父亲的那封来信,“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似乎懂了一个人在知道自己会迟早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那种绝望和无奈。但有趣的是,之后的大概半个月,有些同学在表示”我要完了“这种意思的时候,就很喜欢模仿王老师的语气语调来一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很快,我憧憬的古文学习终于来到了,《论语十则》几乎不费什么劲儿就理解并且背下来了。之后的《狼》也是因为简单,学起来也很轻松。有趣的是,到最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一句的时候,王老师来了一句“这里的‘几何’,可不是你们以后数学要学的‘几何’,要说到那个‘几何’,你们张老师是专家级!”之后学《木兰辞》的时候,里面有一句“暮至黑山头”,刚好我有本地图中真的有这个地名,在内蒙古的额尔古纳市,我还拿过去问王老师“木兰是不是就跑到这里来了?”
      初一的下学期,学习《陋室铭》的时候,我把小说《花季.雨季》中,那个由小说中人物余发魔改的《课室铭》展示了一下,王老师听了之后乐了:“应该是‘分不再高,能考上重点高中就行’。”,这个学期古诗的篇目很多,我很喜欢王老师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零丁洋》和《钱塘湖春行》时候,三种情绪的变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她讲到这是必背名句,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以及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哲学思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她讲到这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美学价值,是画面感非常强的诗句。
      我在初一的时候上学期并不适应,尤其是数学,可能是因为没有被激发出热情,所以成绩很差。家人管教我很严格,搞得我压力特别大。我曾经在01年11月离家出走过一次,但很快又明白了什么,第二天回到学校之后的语文课,下课之后王老师问我昨天干嘛去了,我低着头没说话,她随后便说:“你要把你出走的力量变成你学习的力量。”还有一段时间我在语文学习的时候不太认真,作业也没有按时完成,间操的时候王老师把我叫住,特别严肃的对我说:“你基础挺好,我对你印象不错,但你最近的学习态度问题很大,希望你端正学习态度,不然会掉下去很快的。”初一的学生在成年的老师面前就是小孩子,我那天特别的害怕,因为从来没见过这么严肃的王老师,她平时给人的印象都是一个很爱笑,说话嗓门虽然大但比较温柔的老师。
      初二的时候学习了消息这一题材,王老师留的作业是,以前几天的开学式为题材写一则消息,但我却选择了,以7月份的时候坐火车出去耍,看到一次铁路上的翻车事故为素材,写了一个接近现场报道的消息。整个初二我语文学的比较的混沌,上学期的时候想着杀反恐,下学期的时候想着砍《传奇》游戏,期间还有风靡一时的文曲星《英雄坛说》游戏。对于一些要背诵的篇章像《五柳先生传》,《小石潭记》也是模棱良可的没有背。但学了说明文之后,苦于当时没有条件自己去写,当然也没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和数据说明的东西。古诗词部分,仗着自己小时候底子好,记忆力也好,倒是没出什么差错。
      从小我的作文就是个大问题,无从下笔,不会写更不用说写好。小学的时候曾经去过当时在哈尔滨很有名气的,由哈铁五校的刘继荣校长办的作文班,但感觉就是去凑热闹的,没有什么效果。甚至一度对出门旅行产生恐惧,因为“每次出去耍,回来就要写作文,还不如不去”。初中的时候早期我的作文还是属于那种被批评的对象,王老师多次说”准备重写吧“,可我当时真的是对纯写景的记叙文没有任何感觉。初一下学期学会了写信,开始有笔友,在通信不发达的时候写书信沟通,似乎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种基于主动的写作,似乎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中小学的时候都会每周写几篇日记给老师看,似乎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方式。小学的时候还好,我总可以写一些公开课怎么上的什么的。初二之后我经常搜肠刮肚的却怎么也不知道写什么东西。
      彼时我有一个笔友是帽儿山镇人,刚好在滨绥线上,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我有了假期自己去一趟那里的想法。11月下旬的某篇日记我试着想象了一下,在一个下着大雪的冬日,我下火车去帽儿山见到这个笔友姐姐的情景。那次不知道是怎么了,我一气呵成写完了一段环境描写,六七百字,还有对话,但最后用“这是一个梦境”来结束。由于原文手稿已经找不到,我完全记不得王老师是怎么评价的。但我记得之后我在班级下课的时候找到她,问她我这篇日记写的怎么样,她说写的不错呀,继续努力,会写的更好。之后我来了一句:”我想放假的时候去一趟,把我写的变成现实。“王老师微笑着摸了摸我的头,没有多说什么。初二下学期遭了非典,四月底的期中考试取消了,在那次上交的日记中,我写的是当我们听说了期中考试取消时候,喜悦的心情。有对广播里邢主任声音的描写,也有当知道确切的”考试取消“这一消息后,班里开心的狂欢场面。王老师的评语是:描写的太精彩了。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的鼓励评价。也可能就是这次我才明白了怎样去写场面和描写人物——自己亲身经历的,有明确主观感受的,才能写好。
      到了初三之后开始学议论文,我学语文的热情似乎又回来了,毕竟这是全新的题材,直接了当阐述观点。不像早期那些写景散文”在当时真心的看不懂“。况且初三之后,语文考试就改成了120分满分的制度,第一次期中考试我是97.5分。王老师在发试卷念到我分数的时候和我说,这次有进步,下次继续努力!初中时候古文的绝对重点篇目《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初三上学期的篇目,每一课都要耗费两课时。王老师依然是找每个同学起来翻译,讲解重点字词。最后指导我们背诵。托王老师的福,这两篇我现在还会背。之前还有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我也特别喜欢,之后我还模仿这个古文,以自己的视角用白话文写了一篇那年期中考试之后,我自己去玉泉运转的经历。也出现了”暮色将至,但我一点也不想回家“,这样和原文非常相似的句子。下学期在学《出师表》之前,王老师在提问”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诸葛亮“时候刚好点到了我,我凭借之前对诸葛亮的了解和在《三国演义》里看到过的掌握的做出了介绍。她似乎对我的介绍也比较满意。
      随着自己不断写书信和写那种只有自己能看的日记,这种主动的写作似乎让我有了一点感觉。我开始试着把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植入进去。王老师在初一的时候曾经强力推荐阅读《平凡的世界》,我响应了她的号召,初一下学期看完了全部的上中下三册。后来在写日记的时候,曾经借用过里面“现在让我们来腾出一点时间,来说说孙玉厚家的兰香”这种句式。王老师曾经讲过,某篇课文的最后的那句“戈壁滩上,一排小树在渐渐的长起来”这一句表达的是人们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精神(我实在想不起来题目了)。我也在某篇日记中写道:雨后坐火车路过某个小站的时候,看到旁边的一排小树正在成长,用来表现我和某个女生的感情会越来越好。
      曾经一度我写作文时候很喜欢用“含蓄式”的结尾,用一个意象来结束全文。王老师也多次说过,我很喜欢用这种方式进行结尾。还让我朗读过一次我自己写的那种,有浓厚的“车迷式的浪漫”一样的结尾“我看到那滨洲线在眼前分离出去,消失在地平线上,它翻山越岭,走州过县,一直通向那遥远的满洲里,我的心也随着这千里铁道线,飞向那未知的远方”。虽然我不像某些文学天赋非常高的人,给老师看的日记都是连载小说,但我觉得我从“无从下手,吭吃瘪肚半天写不出来几个字”到自己可以研究“怎么让日记和书信更好看”的这个变化,和王老师对我直接和间接的鼓励是完全分不开的。
      初四之后,我在给已经毕业的学姐的信中,介绍了我初四的物理付春喜老师和化学徐敏老师。这是以前我根本不敢想的,因为一遇到刻画人物的时候我就无从下手,这次竟然一连写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120分的语文试卷,作文50分满分,能得到41分,42分算是很不错了。我在初四有一次45分,一次46分的经历。这算是高分作文了,但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怎么写的这么高分数。王老师给我的影响力甚至能到高二之后,那个时候工大附中刚刚从商大搬到学府路新校区,一切都很不适应。
      我初中时候特别喜欢的女孩曾经和我同桌过,她考入了73中。那时候我在给她的信中,现在我还记的有这样的话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教室里每个人都低着头看着桌子,但却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似乎只有我,为你写下一行行播种平安的字节......西边的最后一缕残阳被夜色吞没了,夜幕笼罩大地,黑暗无边无际”。用环境来衬托压抑的心情,直接用古诗词来描写当时的天气变化给人带来的感受。其实提高写作水平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东西,得是长期坚持才会发现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想我一定是从王老师这里获得了持续的影响吧。但如果不是她最初的那些鼓励,我想我不会有那种主动去写一些东西的欲望的。
      哈尔滨的升高中考试每年都会有一道四大名著相关的选择题,题目不难,都是一些家喻户晓烂大街的故事。王老师多次强调,四大名著一定要看,哪怕看少儿版连环画。可是对于《红楼梦》这种作品,在初中学生里,没看过的人比看过的人还是多。在初四一次课上王老师讲解了简单的红楼梦人物关系图,并且还介绍了“金陵十二钗”都具体是谁。我因为没看过红楼梦,所以听的一头雾水,但这是我学生时代唯一一次听到过讲红楼梦的人物关系。而彼时高中阶段入选教材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学习那一课根本不需要知道太多的人物关系。
       王文明老师也是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在此举几个例子:
       我在刚刚开始喜欢交响音乐的时候,曾经把一班所有同学连同班科任老师都组合在一起,给每个人分配在了不同的乐器声部,组成了这么一个虚拟的“乐团”,指挥由当时的班任张威老师担任。但这丝毫没有任何根据,我几乎是随机胡乱组合的。考虑到王文明老师颜值超高,我就让她演奏低音大提琴了,还坐在首席的位置。因为这个声部的首席是可以让台下观众看到全貌的。这事儿不知道怎么让她知道了,她找到我说“你也把我安排进你的列车员队伍啦?”
       初三的时候第一篇课文是前任国家主席的某篇讲话,上面有很多的四字词语,在解释“峥嵘岁月”的时候,王老师解释道:“可以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了”。彼时《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电视剧正在全国热播。
       在她的课上,有人接话“鱼找鱼,虾找虾”,王老师可能是为了警醒一下这个接话的同学,她直接回敬道“你怎么这么了解你的同类?”还有一次是另外一个男生接话“这可能是怀(孕)了吧”,王老师又回了一句“怎么,你也有类似的经历嘛?”顿时全班爆笑不止。一度没人敢在语文课接话,因为知道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
       有一次在她的课上,班里很漂亮的女生胡维佳推门进来,结果班里同学都在看胡维佳了。王老师提醒我们“来来来,都看我,虽然我没有她长得漂亮”,我们都在下面偷笑,这一番话把胡维佳羞的满面绯红的回到位置上。
      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王老师虽然不是班任,但也经常找机会鼓励我们要学好。有一次在1班她看到了黑板上的化学方程式,她还能回忆起来中学时候学过的“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这个反应,并且和我们讲"我高中学的是文科,但经常以这样的身份出去参加物理化学的竞赛,很多理科生看到我这个文科的小姑娘,来参加理科的竞赛很不服气,但最后他们的成绩也没我的好"。用这个例子来鼓励我们把每一门中考的科目学好。
      王文明老师她其实不是那种很典型的东北女人长相,有的时候乍一看很像南方省份的人。而且她有一次来找到我,问去长沙的火车时刻,因此我一度认为她可能是湖南人,或者和湖南有某种联系,这个直到几天前才揭晓,她那次只是去耍的。她也是我学生时代执教我时间最长的科任老师——01级1班和2班的四年语文教学都是她。小学5年因为没有换过班主任,这个持续5年的地位无可撼动,如果小学中间换过班主任。王老师她可就是执教我时间最长的老师了,无论班任还是科任。
      我在09年的3月份回过一趟萧红看望了王文明老师,彼时她留起了长发,我还看的一愣,她倒先乐了:是不是不习惯了?教你们的那四年都是短头发,这好像还是第一次让你们这届学生看到我留长发。12年刚去报社工作的时候,有一次路过萧红总校,便想进去耍一圈看看教过我的老师,但那次被门卫拦下了,终究是没去成。14年刚去剑桥后不久,我惊异于竟然有高中学生不知道“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这两个典故,要知道这可是我10岁之前就知道的。我便找王老师吐槽这个事儿,她回复我说:“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前好了,你们还是很厉害的。”
      初中时候我没有影像设备,没有留下王文明老师的一张照片。在开始策划写她的这篇时候,我在萧红中学的订阅号里乱翻,结果没多一会就翻到了一篇介绍她的推送。
      王文明老师半蹲在一群应该是准备上台演出的学生队伍前面,两侧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好像是“左右护法”。背后是穿着整齐的全身白色服装,手持红五星的孩子们。她笑靥如花,满脸幸福。
      我似乎回到了在萧红的那最后一天,我受几个女同学委托帮她们拍照。在最后的时刻,王文明老师被七八个16岁的女生簇拥着,众星拱月一般的,她享受着这种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好像也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时候吧。快门声响起,听到自动相机过胶卷的那种特殊音响后,曲终人散,她们都走了,一班的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安静的坐在那里片刻,似乎又回想起四年前的那个9月1日早晨,第一次见到的穿着米黄色套裙,爱笑的王文明老师款款走进班级。我的思绪中浮现出了四年来和她的一幕幕,就像播放着电影一样,久久不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