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2014-04-10 20:40:57)
标签:
皮亚杰认知发展道德发展教育指导育儿 |
分类: 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理论 |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
一、认知发展的四个过程
⒈图式(schemas):将知识形像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
⒉同化(assimilating):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类比,并作出关连。
⒊顺应(accommodating):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
⒋平衡(equilibrium)这种形像化过程不会完全只有同化或顺化的过程,而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找出这个平衡点的过程就是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Sensorimotor
Stage(0—2岁左右) 运用感觉和动作探索来获取对环境的理解。出生时是先天反射。2岁左右开始有复杂的感知运动协调能力。获得对“自我”与他人的初步理解。建立了客体的永存性。
2.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
(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
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
(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6、7岁一1
1、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 Formal Operations Stage(1
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
(l)、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三、儿童道德认知发展
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他律道德阶段:他律是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其特点:
(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
(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自律道德阶段: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
(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四、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认知发展是和年龄大小相关,如果孩子暂时无法理解大人的想法和要求,或者无法学习相对深的知识,是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不要因此而苛责孩子
儿童与成人不同,只有获得与平时熟悉的相关经历相关的知识,才能学好。因此,需要提供发现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