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徐东进:漫漫医学路 唯有热爱与专注同行

标签: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 |
身为一名医生,他见惯了危急重症疾病患者,也经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抢救工作,挽救了众多徘徊在死亡线边缘的患者。他说,每一次的危急抢救都是一次全新的课程,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是作为医生最大的成就。他在冠心病介入、心脏电生理、肺高压等方面的治疗和研究也有独到的见解。医学路漫漫,唯有热爱与专注同行,他就是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内科徐东进主任
情系医学 倾心付出
问及何种原因选择了学医,徐主任谈到,小时候的他身体弱,反复用药,打小就对医疗非常关心,考学时更是毅然选择了学医,希望一步步在行医的路上坚持走下去,并且走得更远。在心内科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的10余年里
,他每天穿梭于医院的病房、门诊和实验室之间,忙得不可开交却乐此不疲。
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他,每次门诊时顾不上喝水、吃饭,直至看完最后一位病人,有时甚至赶不上吃一口饭,又匆匆赶去病房,因为那里还有住院的病人在等着他。
问及成立肺高压专病门诊的初衷,他侃侃而谈。肺高压这类疾病作为心脏科、呼吸科等多学科交汇的病种类型,是一种极度恶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却是年轻人,从目前的治疗效果看并不理想。这启发着他把肺高压作为下一步新的研究重点。他着手总结这类患者的患病特点、临床治疗的经验,经常参加肺高压、心血管、心衰等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同行们交流讨论,并尝试着找出病因,以便更好的预防、更高效的治疗。从辛苦忙碌到沉淀收获,他“痛并快乐”地坚持着。
术业专攻 精湛医技
在心内科临床实践的十余年里,他一心一意以拯救心血管病患者为己任,一次次把危急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就在前不久,一位63岁的马姓患者在五楼心内(二)病区突然昏厥倒地,立即出现神志不清、小便失禁、心跳骤停,生命垂危。凭着职业的敏感性,他怀疑患者发生了急性心梗,出现了心室颤动。立刻展开抢救,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除颤处理,一番抢救后,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跳,意识也逐渐清醒,后又争分夺秒紧急行冠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最终挽救患者生命。
徐主任说,要想真正为患者解除病痛,就一定要拥有精湛的医术。他很努力地从每一台手术之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努力学习心血管领域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处理;积极跟踪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一有空闲时间就奔波各地,参加心血管领域学术交流会议,及时为自己充电。通过不懈的潜心学习钻研,造就了他精湛的医术。很多上海和外地的患者慕名找他看病,之后写下了各种评论,好评如潮,不绝于耳,这些都是他用真情为患者考虑换来的。
医患信任 朋友关系
他有许多老病号,他觉得这些年和他的“老病号”们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医患关系了。“他们相信我,有什么事情打个电话,这就是一种朋友关系”。逢年过节,他们总会互祝问候。他说,医患信任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上海一位唱沪剧的演员我们一直保持联系,这位患者一直患阵发性房颤,五年前胸闷、胸痛、右冠血管狭窄放了支架,在这期间,又发生了脑栓塞、左骨骨折等状况,反复住院,一直打电话向他咨询,对医生很信任,依从性好,恢复就很好,每一次都转危为安。
我问他有什么值得自己自豪的事情?他眼神看向窗外,想了半天,“好像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再想了一会,他终于说:“我的好多患者都加了我微信,会在朋友圈给我点赞,身体不舒服会向我咨询,我也会经常跟他们联系,手术跟踪,指导用药和康复,我觉得还挺好的。”现在他的微信好友中患者就有上百个。
再一问,他说他会把自己的私人手机号给患者,告诉他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打电话。不过这也会给他带来烦恼,他会在中午片刻的休息,甚至半夜两三点时接到患者电话,而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
在采访中,我总想让徐主任多说点,可等我提出一个问题,他通常的回答就是言简意赅的几句——“这不存在什么奉献不奉献的问题,这就是一种职业习惯”“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会这样,不是我一个人。”他就是以这样一种谦逊的姿态在心内科领域,以积极的开拓者的角色,服务着每一位心脏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