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缺介入治疗适合哪些患儿
(2014-07-28 11:29:30)
标签:
房缺介入治疗创伤小风险小恢复快 |
分类: 小儿心脏病 |
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其发病人数约占先心病魂儿总数的10%至20%,症状早期不明显直到青春期才出现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将演变成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彻底丧失治疗机会。房间隔缺损治疗应趁早。
目前房缺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导管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创伤小、不输血、风险小、恢复快、预后良好,已成为房缺治疗的首选方法。那么房缺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呢?
房缺介入治疗通常适合于具有以下几种情况的患儿:
1、年龄:通常≥3岁;
2、
直径≥5㎜,伴右心容量负荷增加,≤36㎜的继发孔型左向右分流房缺;
3、房间隔的直径大于所选用封堵左房侧伞的直径
4、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5㎜,距房室瓣≥7㎜;
5、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6、不合并需要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
房间隔缺损治疗原则是尽早,40岁以后手术者,
长期生存率仅为正常人40%,且房颤的发生率增高。术前应通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和相关的血液化验检查了解病情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成年人如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右室容量负荷,无论有无症状都必须马上施行手术。
介入治疗房缺手术整个过程大约1小时,术后留院观察3天,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术后需精心护理,严防术后并发症——血栓栓塞的发生。可采用口服抗凝药阿斯匹林4-6个月,同时观察用药后反应,防止抗凝不足或过量,警惕出血、胃肠道刺激症状等,或是头痛、胸闷气促、四肢感觉及运动异常等,一旦出现应马上到医院检查。
房缺介入治疗应用到临床领域十余年,随着病例和经验的积累,手术技术已十分成熟,其适应症也拓宽不少,是房缺治疗的首选方法。
后一篇:先天性心脏病预防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