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小儿心脏病症状要警惕

标签:
心脏病小儿心脏病后天性病毒性心肌炎川崎病健康 |
分类: 小儿心脏病 |
摘要:后天性小儿心脏病乃是非先天性心脏病的早产儿开放性动脉导管的统称,如婴幼儿在发育过程中,遭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或不明原因的心血管发炎,使心脏的瓣膜、肌肉层、心包膜或冠状动脉受损。
后天性小儿心脏病症状要警惕
通常需要长时间治疗后才可以恢复,有的还会产生不可逆的永久机能障碍。家长若对其症状若不及时识别和处理,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痛苦,所以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小儿心脏中心主任李小波表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指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细胞变性和间质炎症,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约半数患儿发病前几天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症状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无自觉症状,仅有心电图异常。婴儿如哭闹伴面色苍白时,发生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性较大。年长儿可诉说头晕、胸闷、心悸及心前区不适。极少数患儿除了上述症状外,可在1~2日内出现心功能不全或突发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患儿感冒后,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的情况,让患儿多休息。
2、风湿热。风湿热一般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发生的,它可以引起全身结缔组织病变,主要侵犯心脏和关节,以心脏损害为最多见。小儿风湿热出现心脏受损者达40%—50%,年龄越小,心脏受损的机会越多。初次发作大多为5~15岁的儿童,约1/3患儿近期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病史。
症状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发烧、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膝、踝、肘、腕等)痛。心脏受累时,患儿常有心悸、气急、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因此,预防重于治疗,从小给予孩子母乳喂养,进行“三浴”锻炼,避免寒冷潮湿,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十分重要。
3、川崎病。小于5岁的患儿占发病人数的80%,1~2岁为高发年龄。症状该病以急性发热、皮疹、皮肤黏膜病损、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多数可自然康复。若未经及时诊断和治疗,15%~30%的病儿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心肌梗死是其主要死因。故本病的早期诊断对能否及早治疗和预后是否良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