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内膜垫是胚胎的结缔组织,参与形成心房间隔、心室间隔的膜部,以及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瓣叶和腱索。严重的心脏内膜垫缺损形成房室共道永存(persistent com-mon atrioventricular
canal)。最轻的心脏内膜垫缺损为第1孔型心房间隔缺损。
心脏内膜垫缺损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临床分为四种类型,单纯型、部分型心脏内膜垫缺损(房室共同通道)、完全型心脏内膜垫缺损、单心房腔型。有房室共同通道的病例,无论部分型或完全型,都有二尖瓣关闭不全,从而发生右心负担太重,早期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等。
症状主要为轻度运动后气急、心悸或呼吸道经常感染等。部分型和完全型原发孔缺损的症状出现较早,常发生在婴儿和儿童期;病程进展也较快,早期出现明显的心脏扩大和严重的肺部充血等现象。单心房腔型原发孔缺损的患者,由于左、右心房血液互相流通,形成混合血液,产生轻度发绀。
在部分心脏内膜垫缺损仅有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时,患儿可在5
岁左右择期手术。对于心衰症状或生长发育受限出现较早的患儿,应尽早手术。完全型心脏内膜垫缺损,婴幼儿期即可出现心衰及肺血管病变,最佳手术年龄在3~6个月。
房室管畸形曾称为心脏内膜垫缺损,第1孔型缺损,房室共道,或原发孔缺损是第1隔与心内膜垫发育不全形成的一系列先天性心脏畸形。主要病变是房室环上、下方心房和心室间隔组织部分缺失,且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瓣畸形。房室管畸形不多见,在各类心房间隔缺损病例中仅占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