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代表团选送的大型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6月19日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震撼上演,获得京城观众的好评。就该剧的有关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天津市代表团副秘书长李少波。
记者:《郑和下西洋》是一部怎样的戏?
李少波:这是一部专为孟广禄老师“量身打造”的戏。孟广禄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按照他的艺术成就应该有一部能表现出他的艺术水准的戏。为此,我们在2007年与北京好风好雨文化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投资制作了这部大型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
记者:听说这部戏大腕云集,创作团队和班子特别强大?
李少波:的确如此,这部戏的创作团队都是国内顶尖创作人才。我们邀请的编剧都是国家一级编剧,比如北京的戴英禄、上海的黎中城和天津的梁波3位老师;作曲制作邀请的是曾先后创作过《梅兰芳》等20多部大型舞剧的刘廷禹,以及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尹晓东;担任总导演的是曾多次获国家级大奖的国家一级导演査明哲,导演白云明也曾荣获文华导演奖和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另外,该剧在服装、舞美、道剧、灯光等方面也都邀请了行内知名人士担任制作;演员更是汇聚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戏中5位主演都是梅花奖得主,11位演员是国家一级演员。可以说,这是一部“强强联手”打造出的精品。
记者:这部戏定位为“大型交响京剧”,也称为“情景交响京剧音乐会”,这种形式在舞台上是不是比较少见?它有什么亮点?
李少波:“情景交响京剧音乐会”在舞台上是比较少见的。这部戏是由京剧剧本《郑和下西洋》提炼而来,采用了独有的音乐语汇进行表达,无论是否懂得戏剧,观众都能听得懂。另外,本戏的主角贯穿在整部戏中,人物的内心变化随着故事情节而变化,不仅有情有景,还会让观众感受到郑和7次下西洋的艰辛过程。这种主角的内心变化,观众完全能够感受得到。所以说,把交响乐团搬到舞台上,也是本剧的一大看点和出彩的地方。
记者: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李少波:创建于1984年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经过28年的发展,当初的一批青年人日渐成熟,不少已成为当今的京剧名家。自建团以来,我们演出剧目200多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西厢记》、《刘兰芝》、《金·断·雷》、《楚宫恨》、《韩玉娘》等剧目,还曾被评为“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不仅如此,我们剧团的足迹遍及了大江南北,曾被媒体誉为“中国京剧之劲旅”。2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中发展”,这次《郑和下西洋》在京城首演成功,也体现了我们将京剧和交响乐有机结合的尝试是成功的。这种成功,预示着我们剧团的现代京剧创作发展已到了一个新阶段。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 孙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