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阁记(原文与译文)
(2010-09-25 19:44: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文名篇 |
【原文】
1、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2、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bǎo)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褷(shī)蜿蜒,轇轕(jiāo gé)徘徊;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为之明。有声如吹埙篪(xūn chí ),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shuò)相磨戛(jiá);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注释】
予:我
今:名词作状语,在今年始:才,刚
彻:贯通,这里有响彻的意思
备悉:完全知悉,详细知道
轇轕:交错纠结
戛:敲击
何也:为什么呢
【译文】
我在松风阁又留宿了三天才回来。元惠宗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写此记。
【作者】
【内容理解】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要交代松风阁的地理位置及两次游览的情况。
第二段(第2自然段)具体描写松姿松声的种种变化。先写松姿。作者用一句话交代松树所在的位置及仰视所见到的松树形状,点出观赏地点和角度。接着有点出观赏的具体时间(正午)和天气情况(风和日丽),并用两个形象的比喻“如龙凤翔舞”、如“金碧相组绣”分别描绘出松枝在风中舞动的柔美姿态及树影和檐瓦相映的美丽色彩,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令人赏心悦目。然后写松声。作者连用“如吹埙篪”、“ 如过雨”、“ 如水激崖石”、“ 如铁马驰骤”等六个比喻,描绘变幻莫测的松声,从音质、节奏、力度和变化等方面把松声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松风阁得名的缘由并交代写作本记得具体时间。松风阁得名的缘由,在作者的行文中早已不言而明,但在文章的结末,作者故意不作正面交代,而是以自己的观赏感觉请教上人,先让上人说出“耳目之入,皆虚妄耳”的佛家语,再迫使他承认“以是而名其阁”。使文章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就全文来看,作者刻意摹写的是松而不是阁,文章处处写松,处处写风,写松姿松风的快人耳目,其用意明确,阁是观松的最佳位置,只有在此观松,才能产生文中所写的那种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