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经典写育人感悟
(2022-04-19 11:12:16)《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耐人寻味……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对于做教师的我们。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付千头万绪的教学工作,更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宽容学生的点滴过失,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幸福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班里有一个女孩——李红(化名),从一入班就给许多老师留下了“不好管理”的印象,拉直的头发长长披在肩上,总喜欢给班里的男生说说笑笑,学习成绩很差。这学期刚开学她明显的很注重外表,把头发像成人一样扎成发髻,前面的头发遮住了大半边脸,还经常与男同学拉拉扯扯。为了这件事我给她做了半天的工作,她也答应我明天把前面的头发卡起来,可是到了第二天我一进班看到她正和后面的一个男同学打闹,并且头发一点都没有动,我一下子发火了,把她叫出来严历的问:“为什么不把头发卡起来?”开始她一声不吭,我接连问了几句,她好像没听见似的,这不是在激我的火吗!我声音提高了八度“说!为什么答应老师的事没做到!”。没想到她对我大吼一声“我就是不想卡!”她这一嗓子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并且没有经过我同意就满带怒火的回班了。这还得了!真是目无尊长、目无纪律,她眼里还有我这个老师吗?还有我这个班主任吗?脑子里闪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马上得让家长把她领走!我很快就找到了她妈妈的手机号,但是无法联系上,打了好几次亦是如次,只好等待了。在等电话打通的过程中,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责任全在她吗?她是不是有别的事情?……我得找她好好谈谈。我先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然后跟她聊了很长时间。她哭得稀里哗啦,原来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妈妈常打她吵她。这两天正在为此事伤心呢。看着她哭得红肿的眼睛我马上意识到这个电话幸亏没打通。我慢慢把谈话的重心移到发型上,“为什么不把头发卡起来?”“我卡了,可是不好看”“那我带你去理发店给你修修吧?毕竟把脸遮住真的不漂亮。”“不用老师,我周末剪剪吧”“好吧,我期待周一看见你的新发型!”她用力的点点头。是啊!每个人都爱美,何况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了。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知道我们之间没有了隔阂,这次我处理得学生问题相当不错。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因此我们应懂得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和感染学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作为知识分子,他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上的责任太重了,道路太远了。这个责任是什么呢?就是“仁以为己任”将实现仁爱于天下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担当。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仁”字前后被提到有一百多处。学生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两个字:“爱人。”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面对天真无邪的学生,“仁爱”之心是做为教师的必备品质。看到班内卫生不好时,不是大声的指责,而是随手捡起片片纸屑,同学们都不好意地捡起来;看到有学生上课座姿不端时,不是强行要求,而是在她旁边连续听几节课,过不了几天该生自然就座好了;学生问好时,老师要真诚地点头致意、致谢还礼;学生说脏话时,要会用优美语言感化他们;学生打架时,更要能马上制止并耐心地教育他们……学生能体会到老师的仁爱,更能转化到他们的行为中,班里的学生为了把黑板擦得更干净,让老师写的字更清晰,会自带毛巾擦黑板。柳絮满天飞的季节,为了保持班级卫生,同学们把矿泉水瓶盖打几个眼、自制成洒水壶定是洒水,即省钱又美化了环境。……仁爱到底是什么?有时候,仁爱就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
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繁复杂,很多有用无用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论语》的朴素总是能温暖到我,它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论语》是一本值得我们研读一辈子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