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田黄石现在可是名声显赫、众所周知的“宝贝”了,正所谓“黄金易得,田黄难求”。然而,它的姐妹品种——田白(或叫白田),即出产于寿山田坑中白颜色的石材,至今还不大为人所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白田的产量确实太少了,据说仅占田黄的百分之一,一般的人很少能一睹其“尊容”。就连一些专门介绍印石收藏的著作,提到白田也是见仁见智、各执一词。至于白田的定义,某些书中将其说成是“白如凝脂”、“似玉非玉”,而且其中必有“红筋如血丝”一说。而有的专家著书却又认为,如羊脂白玉,通灵细润。当然,也有以白色为主基调,微带黄色或淡青,其间可见“红筋如血丝,如此之说“其实是一种误导”,白田“也不是纯白,多少得带有一些淡黄或微青……”《寿山图章赋》说白田。著名文人、寿山石鉴赏家郑杰在《闽中缘》中记载:"近日,人所争重者,白田为最,稍似羊脂玉,偶有红筋如血缕。即高云客所云'皓洁则梁园之雪,温柔则飞燕之肤,入手使人心荡。'次黄田,通黄如烂柿者佳。"由此表明乾隆时白田比田黄要珍贵。究竟何为白田?白田偶然见色点,点在皮上如日红,点在肌里如鱼鳞。过度之处粉白点,宛如蝴蝶作纷飞。鱼鳞透光性能强,圆形光环有光芒。粉点呆滞略透光,光线反照白转黑,色如乌鸦之羽黛。过度之处非纯洁,无瑕之璞非真品。田白格线直,似乎顺理成章;田黄格线曲,似乎左右开弓。格线焕发迷人光彩,田白格线色纯,田黄格线色混。田白具有玻璃地,油脂光泽,非条纹晶莹美丽,以整体光泽为美。田白之纹明显,如梨园之雪纷纷扬扬,田黄之纹隐现,不如田白之纹细。田白有独特之处,常人并不介意,专家见之惊愕。金裹银白田,今人珍稀罕见。另一方面,白田珍密,藏家不轻易示人,不愿意自寻烦恼。常人虽见之难以注目,常人非伯乐,一时片刻无法识宝;行家见白田,千载难逢之良机,欲望难溟,易生夺爱之心。
指白色的田石。多掘自上、中坂、质灵腻嫩透,酷似坑头水晶。常有赭黄格似血缕,萝卜纹如鲜嫩之白萝卜肌理,极细而化。因石通灵,色纯淡,故格、纹比各色田石更为明显而有致。白田偶有黑色的裹皮,也有色白浑浊且状似砂粒的斑皮,斑皮均多深入肌理而似雪花。 有黄皮的白田,即所谓“金裹银”,俗称“金包银”。外表包裹纯黄色皮而里层则为纯白色,正与银裹金田石相反。色层分明,黄白相映,别饶情趣。惟往往黄色皮层稀薄,难求均匀。有些白田石仅局部泛黄色或挂稀疏黄皮,不可与“金裹银”混为一谈。
极难觅得.其色并非纯白,皆略带淡黄或蛋青色,灯照则肌理皆泛黄红,有别於掘性白高山。
一 白田和田黄的特征基本相同,但也各有差别。
二 颜色:素洁的白,白中含黄或蛋青,亦有近似羊脂,白田好像有种神秘的色彩,在不同角度或不同的光线下看,总觉得有不同深浅色变,这样看似洁白色为主,那边看是蛋青色为主,移到另一光下看是白中含牙黄,在自然光下看到局部冻体里隐约见暗浅色调,若用强光手电筒照则见内心散发黄红色宝光
三 白田第一眼看上去像“糕”状感觉,膏方内疑,肌体冻中有冻,如冰似玉,断非鱼脑冻石、白芙蓉可相混。白田肌质结、韧、嫩如脂肪,刻之极为爽畅,并略卷刨花状,可刻出极为精、细、微的线条。
四
亦有粗大深长的格,红筋如血,也有暗红,黄、无色格等白田的有效认可,
笔者以为,但有一点可以说是绝对的,白田有黄皮者,罕见。裹银田黄石的形成,则不单单是白田石的周围环境中的氧化铁离子增添的问题。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凡是成为金裹银田黄石的白田,其肌质都是非常细结、凝灵、分子结构极其紧密的石材。这种优良石材即使在地下水中富含氧化铁成分的环境中,也极不容易被浸染呈色,(当地下水中的迪开石分子和氧化铁离子,已经在白田石表面沉积并形成黄色皮层时,而致密的白田基质却仍没能被染色的情况下,则田石已经产出)因此,才能形成黄、白色彩分明的金裹银田黄石。金裹银田黄石都是质地纯优的上品田黄冻石,十分珍稀罕见。
就是萝卜丝纹更明显更柔和,纤而欲化。除颜色和质感之外,最应强调的是和田黄一样,必须具备田坑石的典型特征“皮”、“格”、“纹”。如果拿上品的白芙蓉和质优的水坑冻石与一般的白田相比,也许这类白田的质感、颜色会稍逊于它们。但是,芙蓉石、水坑冻石等即使质地再佳,也绝对不会具备田坑石才有的“皮”、“格”、“纹”,因为它们没有产生“皮”、“格”、“纹”的生存条件。
还有,据说白田早在民国时已经绝产,市面上的大多是鲎箕田或所谓的昌化白田,和田坑中所产白田根本贴不上边,都是商家炒作。白田和所有田黄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为随意卵石形状。除部分小件古印外,很少裁成正方形的。同时,如果是成品印章或摆件,绝大部分都会有精致的薄意浮雕。这是由于白田的特征必须“因材施艺,巧掩瑕疵”所决定的。从它珍贵程度上看,这一点不容忽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