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后的几点思考(王海田)

(2016-05-30 22:03:39)

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后的几点思考

如果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很权威、很专业、很理论的话,那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将课标的内容附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恰当的点评、中肯的建议,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摘录几点自己读后的点滴思考跟大家分享。

1、识字课上,经常会听到教师问学生: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回答:加一加、换偏旁、减一减等等。这样的问题被教师使用的频率还是蛮高的。不去评价合适与否,想起昨天,孔校在评一位老师的课时说:“写字教学要一看二写三对照。”我想:识字教学何尝不是这样呢?有时候,出示新授字后,无需用什么办法记住字,不急于讲授,只需留点时间让学生多看几眼就行了。将观察的权利交给学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中高年级不像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指导得那么细致。在以往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字,对于一些易错字,像“尤”、“泰”等,我就会提醒学生:“尤”字加撇就是“龙”字,“泰”字的下半部分千万不要写成了“水”。而学生的作业中,竟有不少学生还是写了错别字,重现了教师提醒过的错误,甚至多次提醒仍收效甚微,这就是书中所说的“负迁移”效应。现在想想,这纯属狭隘的、生硬灌输、强制记忆的教学。教师的这种提醒实质是反面的、消极的心理暗示,依据“字理识字”、“图解识字”、“部件识字”等方法才是正途。关于“字理识字”,我还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

3、在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时,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室内人声鼎沸,像炸开了锅,学生讨论得是热火朝天,声嘶力竭,好像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是学生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书中的观点我十分认同:组织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蜂音”讨论,即合作学习小组在讨论时,为避免干扰别人,尽量采用很小的声音说话,只要能让小组内的成员听见就行。

4、《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要做到“言意兼得”,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得“意”——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得“言”——课文是怎么写的,怎么说的。语文姓“语”,而不应该上成品德课、科学课、艺术课。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课程资源的开发极为便利,也为语文课的学习带来了无限生机,如在教学《雾凇》《黄山奇松》《庐山的云雾》《二泉映月》等课文时,对于学生陌生的事物,我们恰当合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可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过度使用,一堂课只见眼花缭乱的图片、视频等,则会适得其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紧扣教材,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其中的表达方法,最终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正如书中所说:坚守语文本位,让课堂充溢浓浓的“语文味”。

最后,再分享几句书中精彩的解读:

1、教师解读教材时,脑海里要有文体意识,什么样的文本上出什么样的味道。

2、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问题的质量。

3、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认识语言,而是运用语言,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而是运用语言的人。

4、教师好像“红娘”,他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恋爱”。

5、习作教学中,打击孩子兴趣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用过高的标准衡量,只重“文”而不重“人”,这是扼杀习作兴趣的祸首。

6、教师应关注学生面对语文知识的情感态度和自我体验,但并不意味着语文就能脱离必要的知识学习。

7、习作批改时,教师若单纯地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而不辅以学生的自批自改,实质上是教师代替学生跳越了一个本该由学生完成的认识过程。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