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戴建荣老师古诗教学有感
听戴建荣老师执教的古诗《静夜思》时候,情到深处竟也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想要落泪,为之动情,而让人动情的原因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那抑扬顿挫的吟唱吧,执教老师通过声音把人引入到了古诗的意境之中,那声音也仿佛有了魔力一般让我们在跟着揣摩每一个高低婉转的音调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无需言说却早已了然于胸。
古诗虽然大多每一首都只有短短的二三十来个字,可是古诗的教学在我的印象中却一直是很很难很好诠释的一个文本,难在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就要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故事的意境中去,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如果无法体会到古诗的意境,那古诗的美感和韵味也无从谈起,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而听完戴老师执教的古诗教学后,让我感受到让学生融入古诗的意境中最快最简单的仿佛便是声音,通过吟诵或吟唱的方式,吟唱的方法对我这样五音不全的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我只粗略说一下戴老师古诗吟诵的方法。
中国汉字本就是抑扬顿挫的,记得不知道是谁玩笑着说在国际机场中,中国朋友讲话是最能引起人注意的,就因为声音高低起伏像唱歌一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汉字中有平声和仄声,现在的阴平,阳平归入平声,上声,去声归入仄声,想想我们只是以平常的语速语调说话都能引起人的注意了,而在古诗的吟诵中更是加强了声音的高低起伏变化,语言中情绪的变化就更明显了,因此在吟诵的过程中抓住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平声长,仄声短,平声声调高,仄声声调低,平声表达的感情多是积极的,愉悦的而仄声表达的情感大多是孤单的,消极的情绪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律即可,简单易操作。
这个方法在教柳宗元的《江雪》时试着用过,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在整首古诗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划分停顿标出平仄声,通过平仄声结合以上的方法不难看出,在前两句写景的诗句中,作者既喜爱这壮阔的雪景却也在这样的雪景中感到孤单,在后两句中作者为不与人同流合污成为一个披蓑衣戴斗笠老人在寒冷的江心是积极的清高的,可真正垂钓时却又难掩孤单之情。这首诗作者的感情也正是在这样清高而又孤单中不停变化的,也正因为这样的孤单作者却情愿做一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的老人更加突显出了作者的清高。最后再通过吟诵融入古诗的意境中,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古诗的教学当然还有很多更好的方式,但我只是觉得以上方法挺好的,于是简单粗略的记下吧。
陈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