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复仇行为的比较分析
(2010-11-29 21:25:43)
标签:
转载 |
引言:
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都是《哈姆雷特》中为复仇而丧生的悲剧人物。二者同样是为死去的父亲报仇,但是他们在复仇的动机、手段和意义等方面有存在截然不同的地方。本文就试图通过对《哈姆雷特》中两个替父报仇的悲剧人物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的复仇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深度挖掘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进而更好的理解这部戏剧。
关键词:复仇动机、手段、意义、人文主义
正文:
哈姆雷特的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一方面,他渴望为父报仇,拯救整个丹麦,具有坚强性;另一方面,品德和道义上的过多羁绊使得他具有软弱性。歌德是德国第一个分析哈姆雷特性格的人。“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力量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1](从历史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历史将过重的任务托付给了一个身心都不够强的人,这样只能成就一个悲剧英雄。哈姆雷特个性中潜藏的三个因素:骑士品质、虔诚的基督情节、个性化的人文精神,这三者之间相互排斥但又无法分割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高贵的痛苦”。[2](哈姆雷特—具有人文精神的高贵骑士)
至于雷欧提斯,我想可以用“草莽英雄”来形容他。雷欧提斯一直认为自己比哈姆雷特强,却只能当他的臣子。在对奥菲利亚的警告中,他告诫自己的妹妹,自觉地与哈姆雷特疏远。雷欧提斯的鲁莽是他性格中的一大特点,在戏剧的最后,这一特点被邪恶的克莱迪斯利用,上演了一处惊心动魄的宫廷惨剧。
2.复仇动机
从表面上看,二者都是为死去的父亲报仇。作为丹麦的王子,哈姆雷特承担着杀死害死自己父亲的叔父克劳迪斯,夺回丹麦国王地位的重命。但是他的使命又远远不只是这样。“丹麦是一所地狱”[2],在哈姆雷特的眼中,人性的普遍堕落,真诚的缺失,整个乌烟瘴气的丹麦都需要自己的“清洗”,而自己亦有义务担当起这一使命。
雷欧提斯,作为一名贵族公子仅仅是为了维护他的封建家族的荣誉去报复杀害他父亲的哈姆雷特,其中还透露出自己的政治野心。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惨死后,他便以此为借口,纠集党羽冲入宫中,“我们推举雷欧提斯做国王”[3]已经将他的政治野心暴露无疑。
对比二人的复仇动机,我们可以发现:雷欧提斯的动机狭隘的多,仅仅是为报私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用他父亲的死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的嫌疑。而哈姆雷特的动机,摆脱了只报私仇的狭隘处境,上升到了替天行道、拯救国家命运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哈姆雷特可以作为莎士比亚时期人文主义理想的代表,而雷欧提斯则是封建制度的化身。前者将个人恩怨和国家前途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一位悲情英雄的角色;而后者,让人想到的仅仅是下一个“克劳迪斯”。
3.复仇过程
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心思缜密的哈姆雷特。
首先鬼魂的出现,并没有让哈姆雷特盲目的相信鬼魂所说的一切:鬼魂有可能是他父亲的灵魂,前来告知他事情的真相;也有可能是魔鬼,诱导他走向罪恶的深渊。为了伺机刺探出克劳迪斯内心的秘密,同时为了避免国王的怀疑,哈姆雷特采用了装疯的策略(实际上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装”)。利用“捕鼠机”巧妙刺探出克劳迪斯的内心秘密,这些都说明哈姆雷特除了用剑和血实施复仇,还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只是在整个戏剧中,哈姆雷特一再地贻误时机,有点让人费解。在利用“戏中戏”刺探出克劳迪斯内心深处的秘密后,哈姆雷特本可以利用克劳迪斯忏悔的最好时机,完成复仇大命,但是他没有。某种宗教、道德上的力量阻碍了他的行为。这让哈姆雷特在以后的复仇中陷入了被动。最后,在与克劳迪斯和雷欧提斯的阴谋斗争中,哈姆雷特成功杀死了克劳迪斯,报了杀父之仇,不过付出了代价也太大了。
对比而言,雷欧提斯的复仇行为就简单的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冲动的雷欧提斯,犹于一头受伤的野兽。他是一个热血青年,在得知父亲惨死后,马上回到丹麦,纠集一帮人。并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今生如何,来生怎样”,雷欧提斯全然不顾,只求痛痛快快的报仇。少了某些宗教、道德力量的束缚,雷欧提斯为所欲为的实施报复,只要能达到目的,他不在乎手段是否正当。正是因为如此,雷欧提斯才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向命运邀宠,沦为了克劳迪斯的棋子。他与克劳迪斯勾结,用十分卑鄙的手段杀害哈姆雷特,须不知,最后害到的恰恰是他自己。雷欧提斯是腐朽制度和野蛮主义的化身,他的存在,很好地衬托了哈姆雷特。
总的来讲,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不断徘徊在良心和邪恶之间,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却一直没有找到,可谓可泣可叹;雷欧提斯则是莽撞型的,他认为只要达到目的,手段的卑劣与否一点都不重要,最后被他人利用,成为他人阴谋的陪葬品,只能是可悲可怜。
4.复仇结局及意义
两人最终都难逃死亡的命运,毙命于毒剑之下,但是两人死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哈姆雷特的死,是高贵的、悲壮的,他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向封建主义发起的猛烈冲击[4]。虽然哈姆雷特死了,但他赢得了道德上的胜利;相反的,代表了封建主义的雷欧提斯利用卑劣的手段,最后反倒害了自己。他的死是无意义,不值得可惜的。他的死,只能预示着封建主义的灭亡[5]。
讲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哈姆雷特身上,同时体现了人文主义和封建主义,可以讲,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的“半成品”(他时时受到宗教等封建因素的限制)。但是在人文主义萌芽时期,这样的半成品的存在无疑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他的死,为封建主义奏响了一曲悲壮的挽歌。
深度分析
《哈姆雷特》中,关于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一直是众多研究者的兴趣所在。从最开始的鬼魂昭示,到后来的宫廷中的“戏中戏”,最后的决斗,哈姆雷特一直都陷入了痛苦的泥沼中。是的,他渴望复仇,渴望清洗整个丹麦的罪恶,但是他逃不脱自己的良心。因此,在整个剧中,哈姆雷特一度表现忧郁和迟疑,这也是自“哈姆雷特”问世至今,研究的最多的一个方面。
具体来讲,正是人性中的邪恶和天性之情的矛盾,使得哈姆雷特陷入了自己编织的良心之网中,难以自拔。一方面,他希望杀死克劳迪斯,以报杀父之仇,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王位;另一方面,对于“不可知的死后”的惧怕[3],对于地狱的恐惧,哈的天性之情,这些都成为阻碍他下手的因素。正如在第二幕第二场中皮洛斯刺杀阿摩斯老王一样,哈姆雷特一方面渴望像皮洛斯那样,杀死国王;另一方面又觉得这种手段过于残忍,不符合自己良心上的要求。哈姆雷特性格上软弱的一面使他顾虑太多,这种迟疑不决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没能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也让其他一些人直接或间接地因他而死亡,如波罗涅斯、奥菲利亚等。
两点疑问:
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中,鬼魂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报仇,但又要求他不要对母亲下手,而是让上天去对她进行裁判。我觉得这里面的矛盾是双重的:第一,鬼魂由于没有机会忏悔就遭到了谋害,所以他此时正带着深重的罪孽在炼狱中受煎熬,但这样一个在炼狱悔罪的鬼魂公然要求自己的儿子去犯天条,这在情理上讲不通;其次,他要求哈姆雷特放过母亲,任由上天去惩罚她,而事实上,克劳迪斯也同样应由上天来惩罚,而不是由哈姆雷特个人。
在母亲卧室一场戏中,哈姆雷特提到自己一时鲁莽杀死了波洛涅斯,但又说那是上天的旨意,是上天要自己成为“代表行刑的凶器和使者”。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就是正义的,他也不会因此下地狱。然而哈姆雷特显然并不真的这样认为,因为在国王的罪行暴露后他并没有行动起来,这表明对于地狱的恐惧仍然在阻碍着他的行动。情节前后是否出现了矛盾?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