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与卢梭
(2011-09-10 20:36:15)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含英策 |
John Locke,1632年~ 1704年10月28日,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洛克去世的时候卢梭还没有出生,但是这一点后不影响卢梭和洛克的亲密关系。卢梭和洛克的亲密时从卢梭对洛克的著作评论开始的,对此洛克的灵魂在天上一定是愤愤不平的。凡读过洛克《教育漫话》的人大约都能从文字中想象到洛克的样子:理智、高傲、善辩、冷淡,有着年轻哲学家的敏锐和冷静,还时时保持着他不苟言笑的绅士风度。他对孩子的教育观点是理性而冷静的,总是能想象到他带着礼帽,一丝不苟地打着洁白的领结,消瘦的身子挺得笔直,不是用手杖比划一下,眼神是犀利的,让站在他面前的孩子不敢轻举妄动。
而卢梭和洛克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了自己鲜明的哲学思想。但是卢梭会使人想到贝多芬,有一股狂热劲,常常拿捏不好自己的情绪,所以那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常常需要刻意地平静下来。卢梭的对孩子的教育观点是绝对的民主和自由,塑造他理想中的自由生命。但就一本《爱弥儿》而言说他启蒙了人性,自然一点都不为过。他为了维护这种纯粹的赤子之心和自由生长状态常常掉进自己设计的温柔陷进中爬不出来,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常常是两个极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教育中常常有背离教育初衷的现象,卢梭把这一切都归于对教育者身心自由的不尊重。其实不是所有的尊重都来自小心翼翼的维护,因为社会生活常常杀的人措手不及,卢梭式的坦诚和勇敢就会就会显得坚韧而木讷,可能这种坚韧最终会被磨灭掉的。
卢梭批判洛克首先是因为他对洛克很感兴趣,相互吸引的地方很多。他不赞成洛克的惩罚,但是生活中他常常用惩罚而收场,尽管他在《爱弥儿》中从来不承认。因为爱弥儿是理想中的人物,所以没有经过现实的检验吗,自然不会出现理想和现实无所不在的矛盾。卢梭是理想主义者,美好、激情、浪漫、主动、热切等情绪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设想中,所以爱弥儿美好得一看就不是现实。他在书中写道一次有一家请他看一个极为顽劣的孩子,孩子整天就想着怎样整好他的老师,天天夜里要求卢梭给他点蜡烛,卢梭点了两个夜晚,第三个夜晚卢梭不干了,冷处理,结果孩子烧到了手大喊大叫,忍无可忍的卢梭面无表情地把孩子强行关进了盥洗间,自己一直睡到天亮。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因为卢梭所做的正是洛克的风格,而这正是卢梭所批判的。所以理想总不是现实。我仿佛看到洛克站在那里望着卢梭,嘴角挂着一缕嘲讽的微笑。
读一读洛克,再读一读卢梭,我的心中滋味莫名。在他们最青春华茂的岁月里用自己全部的理想和热情铸造着自己的人生坐标,铸成一部布华丽的经典,你来读吧,你来想吧,我就是在高高的地方观望着,我代表全人类的理想。可是我们真的细读到他们的理想了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