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梭最推崇的孔子教学理论

(2011-03-10 22:36:22)
标签:

杂谈

 

    一、因材施教

    孔子一生执教四十余载,一贯主张因材施教。其具体要求是:一是依据学生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而施教。二是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而施教。三是依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而施教。四是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而施教。五是依据学生不同的教学进度而施教。六是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而施教。

    卢梭把爱弥儿想象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有着正常的智商,看来智商占据着教育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像很多专家说的那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知道那些专家有没有读过卢梭的书。他需要一个不正常的身世,他希望他是个孤儿,这也反映出卢梭心中的无奈,面对教育的干扰力量即使是那样激情澎湃的激进者也无法保持平静.在假想的教育过程中,卢梭总是从爱弥儿的角度去拟想爱弥儿的实际情况,从来不执拗,从来不逾越,一切顺应着人物的性情。

    二、愤悱启发

    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愤悱启发原则的教育家。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自觉地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个性特点与生活经验,循循善诱,细细引导,教之以情,授之以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其高足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体现了孔子教学耐心、认真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浅入深,由博返约,将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引向深入的教风。愤悱启发的教学原则主要有四种方式:及时引导、双叩启导、婉曲启导、相互启导。

     卢梭认为孩子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以孩子成长的内心需求为原则,只有他无限向往的时候教育时机才成熟,而不是年龄上的一刀切。他的教育是充分个体化的,也是充分人性化的。他注重兴趣的主导作用,继承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观点,同时也遵循着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精华。这一点也可以认为是英雄所见略同。

    三、执中而教

    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如何才能有效的实施执中而教原则呢?孔子的见解包括:一是反对“过”与“不及”。过即过度教学,也就是超越一定的限度而进行的教学。不及也就是该教而不教,或该教到一定的程度却达不到。孔子强调的“中”是有原则的中庸,而非稀里糊涂的折衷。二是主张不偏不倚。三是提倡“和而不同”。四是主张因时灵活执中。

    卢梭深深懂得适可而止的做事原则(虽然生活中他未必做得到),他不对爱弥儿做出揠苗助长的要求,为了维护爱弥儿的学习兴趣和纯真天性,他总是谨慎又谨慎地寻求反馈的信息,以此来判断爱弥儿的成长情况,以求无过无不及。他总是在旁边小心而仔细地观察着,研究者,寻求最轻松也最合适的时机。大约像卢梭这样的人学贯中西也是必然的事情。

    四、 循序渐进

    这一教学原则强调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实施教学,步步深化,层层推进,而不能急于求成。实施要求是:一是由少到多,扩宽知识广度。二是由表及里,加强知识深度。三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四是能近取譬、温故而知新。

    卢梭把爱弥儿的成长时间划分得很详细,照顾到了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这种划分是以爱弥儿的心理发展阶段为标准的,显示了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而在每一个心理阶段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又力求合情合理还要合趣,让学习成为生活的真实乐趣。这使我想到关于学生年龄的划分,因为确定心理年龄的复杂性,大家就以生理年龄为标准。在我们国家要以心理年龄来划分的话,铁定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三岁就能读书了,家长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会说话惊喜万分,会走路惊喜万分,会认识几个字惊喜万分,会数数惊喜万分,他们不会想到这是所有正常的孩子都会做的事情。

    五、为仁由己

    任何的教学只有达到促进学生自主自动的境界,才是最好的教学。孔子教育弟子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努力的重要性,一再指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为促进弟子自主自动发展,孔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诱导学生确立自主自立发展目标,千方百计诱导弟子“至于道”与“志于仁”。二是要求弟子注意自省自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三是教育学生勤奋好学。四是重视对弟子自主自动加以适时褒贬。

     这是卢梭追求的最理想的教育境界,也是所有教育家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实的情况每天都在证明着这种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卢梭希望自己的爱弥儿在他隐蔽的教育引导下在自己的世界里摸爬着自己的人生路,永远积极地向前。教育最终的落脚点还在于自身的强大,在于心灵的自主飞升。这就在质疑上帝的力量,所以卢梭的目光不是仰望上帝,而是注视着先贤的典籍,这是卢梭之所以成为卢梭的秘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