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物求象
(2019-03-10 15:24:33)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天人之际 |
人体气机跟着天地气机走,通过脉象可以看到人体随着一年四季变化而变化,四季变化影响人体气机,脉象表现出气机的变化。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每年春夏秋冬有迟有早,一年四季变化的规律却不会变,四时阴阳的变化,遵循了春夏阳气上升,秋冬阳气下降的规律,而脉象与之相适应。
春应中规,规是画圆的工具,有圆的意思,春天生机勃勃,人体气机随之生发,尽管春脉有弦意,但是脉力道圆润柔顺。
夏应中矩,矩是画方的该工具,有方的意思,夏天烈日炎炎,阳气盛大,与春天之脉比起来,有棱有角,力度大许多。
秋应中衡,衡是平衡之意,秋天金风飒飒,阳降阴升,阳气趋于平衡,有秋脉如毛的说法,毛表示轻和浮,好比衡一样平和。
冬应中权,权是秤砣,重而下沉,冬天寒风凛冽,万物蛰藏,阳气内存,脉也相对应伏藏起来,不容易觉察。
用规和矩表示阳气逐渐上升之趋势,用衡和权表示阳气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上,冬至后四十五日,小寒、大寒、立春三个节气,阳气微微生发,阴气逐渐下降;夏至后四十五日,小暑、大暑、立秋三个节气,阴气微微生发,阳气逐渐下降。
微妙在脉,脉象反映了人体气机微妙的变动,象是取象,通过各种象来说明人体脏腑各种功能,也通过各种象看到脏腑的各种变化,《灵枢》上讲“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象可以理解为外应,都是人体各个部分的表象,通过表象可以认识体内脏腑气机的变化。
天地万事万物无穷无尽,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宇宙人体运行看似没有秩序,通过身边的气候阴阳变化规律来认识宇宙人体运行的规律,这是中医的世界观。
象经常跟理数联系在一起,直接取象最好不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如果没有取象的智慧,先人从理入手,事物间各种广大精微的联系叫做理,通过明理慢慢取象。
也可以用数入手,从数来看,宇宙生化有两大传统,一是三的传统,以三为基础展开,这是《道德经》的推衍之法;一是二的传统,以二为基础展开,二、四、六、八一直衍生下去,这是《易经》的推衍之法。
二推衍到八则是八卦,八卦分先天和后天,两者相辅相成,体用的关系,中医和《道德经》、《易经》相辅相成,也是体用的关系。
传统的学问是道学,《道德经》有道篇和德篇,体用一致,德是道的各种变化方式,中医溯源会溯回到道本,道学下的一个应用。
传统的学问离不开阴阳五行,通过阴阳五行对宇宙进行建模,天地的法象是宇宙最大最明显的变化,模仿天地规律建立一套系统来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进而触摸到宇宙真实,这是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传统的学问,开始学习时候,借助各种系统来推衍是主观的学问,不过,主观之后一定要变成客观,变得最无个人的想法,然后看事事物物人人就能看得更全面更长远,当一个人看问题看得全面长远的时候,这个人会慢慢减少许多自私自利的想法。
如果一个人怀着个人利害得失之心,看问题肯定不会客观理智,情志也不容易沉静平和,想问题解决问题有意无意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这是作茧自缚的行为,人在其中却乐而忘返。
这种学习其实就是去私欲养正气的过程,等到自己的心和天地之心一样,到了天何言哉的境界,像天一样,表面上没有做什么事,遵循事物规律去做,却默默推动天地万物的生育变化。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大帝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创作了八卦,八卦并非是自我的创作,天地宇宙本来就是如此,用八个卦将之揭示出来,好像写生一样,从天文地理人事当中发现万物的规律,通过卦象来描摹宇宙背后的规律。
八个卦象反映了事物具体的形象,暗中说出了事物背后的规律和性质,象初步将事物的形体和性质描摹出来,然后成卦,卦有卦辞,这样不仅仅用文字说明象中的含义,还可以引申扩展和这个象有关的各种象,进一步推衍出繁复的事物。
这样的系统,万事万物皆不出阴阳,都不离八卦,再通过爻的变动来效法天地变化之道,“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有了坚实的学问根基,八个卦八个意象,所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假安排,与宇宙相通,显示万物本来一切。
八个意象概括世界八种性情,阐明深刻的道理,也可以当作一种比喻,透过比喻明白世界八种存在方式,通过类象能把万事万物归到八卦中来。
语言文字有一定的定向性,想要表达比较丰富的意思,往往喜欢用比喻,比喻同时表达多个意向,如果用卦象,则可以无限引申,这是我们所说的象,通过象来补充,能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也能更接近事物本身。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智者能够看到事物相类同的一面,而愚者总是喜欢分别事物的差异,越是高级的归纳和抽象,也越难定义。
这种取象的传统在于如何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来涵盖宇宙复杂纷纭的状况,概念是概念,定义是定义,具象的世界不停变化形成形形色色的世界,语言文字无法真正表达意思,通过象,可以多方面表达烘托辅助,令言语和思想的意思从多方面来表达。
象是表达世界真相的方独特式,《左传·僖公十五年》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兹而后有数。”《易·系辞下》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传统上的书多指文字,文字记载下来便是枢机,言是言语,文字不能够完全记录言语所说,按常理来说,我们的言语可能在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我们的语言文字未必能表达我们的意思。
还有另外一层,名和实的问题,名副其实是最理想的状态,一个概念和定义不可能完全表达事实本身,许多时候,概念和定义背离事实非常远,即使我们的语言文字再精密再繁复仍然没有办法全部记录想要表达的话。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凡是我们能够说出的道,表面上说出来道道是什么,实际上只说出道一部分性质和内容,一落到语言文字层面,道已经离开了。
庄子嘲笑书籍是陈言,不能代表古人的精神和境界,大家通过书籍去贪求古人的思想很有问题。
用文字难以言说,用八个卦象来揭示天地内涵的含义是最恰当不过的方式,同时,《易经》还概括了八卦的卦性:乾为健,坤为顺,震为动,巽为入,坎为险,离为明,艮为止,兑为悦,通过八卦,首先能看明了事物的形体,其次明白事物的性质,最后要领悟这些事物精神实质的共通之处。
这样的方式,观物取象是基本功,见到具体的物象自然而然知道物象归于什么卦,见到某卦象时则即可知道此卦象比拟于何种物象,应用在中医,见到外象自然而然知道归于哪个脏腑,见到病象自然而然知道用何种治疗方式与之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