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惟德是依

(2019-02-23 16:01:46)
标签:

健康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如果沉下心来来研习传统文化,会发现万事万物不可胜数,最后都可以用阴阳这两个符号来概括,三才四象、五运六气、八卦九宫和天干地支只是阴阳的各种变化而已,一阴一阳,阴阳应象,通过系统的模拟和推演,可以揭示自然造化的各种规律。

《内经》讲治病求本,本在阴阳,法天之纪,用地之理,通过对自然的研习,探求对人体的认识,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强调要把握阴阳这个纲。

《易经》讲易简,宇宙广大,其大无外,事物细微,其小无内,尽管万物大到无外,小到无内,都可以用阴阳来认识,一阴一阳之谓道,明天道而推人事,本也在阴阳。

易则易知,简则易行,经典所传达的事实和道理极其简约,一点也不复杂,不过,人总喜欢新奇复杂的东西,认为凡是简单的东西都是低级的,事实上,越是真理越简单,不透彻的学问才会复杂。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最简单,如果能够运用,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算术来解决,简单的定律,如果能够深入,最高深的数学可能建立在最简单的定律上。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处处存在,数不胜数,最简单的道理和事实可以囊括宇宙天地万物,可以阐明事事物物各种规律。

如果条件不发生变化,规律显示有这样的因,将来肯定有这样的果,可以不断循环不断验证,好像看见冬天,知道春天就快来了,到了秋天,冬天马上就会到了,所谓的预测,只是规律的自然发展。

如大司天,先人有各种系统探索万事万物各种各样规律,这种规律常常在难以想象的大周期中运算,一年的春夏秋冬,我们容易体会,成百上千年甚至万亿年的社会天地大周期对于短暂的人生来说说不清道不明。

这些学问让我们明白天地的各种规律,没有迷信,更加没有狂热的崇拜,更多是让我们学会冷静地观察,认真地求证,打开我们的视野,扩大我们的心胸,拥抱广阔的世界,明白生活的意义。

许多先贤下学上达,没有否定超现实的存在,敬鬼神而远之是大原则,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主宰人类命运的不是虚无缥缈的鬼神,而是人类自身的德行,天有天道,人有人伦,人事盛衰跟神明保佑或惩罚没有必然联系。

春秋的时候,大国兼并小国的战争频繁,楚国是当时的南方大国,通过蚕食政策一步步向北发展势力。

楚国北进遇到最大的挑战是随国,随国是汉水诸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吞并了随国也就瓦解了汉水诸国之间的联盟,当时的楚国,采取了麻醉随国的策略,假装军旅不振让随国上当。

 

随国的大夫季梁识破了这种计谋,说服随侯不要轻举妄动,季梁对随侯说:“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小国能抗拒大国,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就是道,君主以民为本利民惠民就是忠,祝官史官实事求是向神灵祭告就是信。

随国的情况,人民在挨饿,君王却在纵情享乐,祝官史官祭祀却在弄虚作假,如此的情况抵抗不了大国。

随侯表示不理解,问了一句:“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肉壮,祭器里的黍稷丰盛,应有尽有,这样做还不能取信于鬼神吗?季梁回到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民众才是神明的主人,圣明的君主先理好国政,先人后天,做好人事,把老百姓事情办好后再致力于祭祀神明。

祭祀有各种规矩和讲究,进献牺牲,告知上天老百姓生活富足;奉上黍稷,告知神明无灾无害五谷丰登,奉上美酒,告知神明国家安定没有为非作歹之事。

每逢过年过节,祭拜上香的人特别多,不过,明白各种规矩和讲究的并不多,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才是生命的主人。

祭拜一是表达感恩,没有天地就没有人类,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不是各种不切实际的祈求,二是举手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神明在自己心中,天也在自己心中,祭拜是对灵魂的拷问,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自己良知?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没有良知,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

祭祀还有前提,“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 对于国家来说,建设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谈得上祭祀,对于个人来说,尽职尽责正己修身之后才谈得上祭拜。

另外一位君主虞公跟随侯一样的看法,认为祭品丰盛清洁,神明必定保佑虞国,所以借道给晋国。

当时虞国有一位贤者宫之奇看破了晋国的计谋,劝虞公说:“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两位贤者的话异曲同工,说明基本的事实和道理,鬼神不随便亲近某个人,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宫之奇引用了经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周书》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上天大公无私,没有亲疏之别,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最芳香;还说“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

没有德行,百姓不和,神灵也不会享用,神明凭依的是在人的德行,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会吐出来吗?

如果真有神明,民为神主和“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是最基本的事实和道理,先人的看法,聪明正直者为神,真正的神明公正严明,如果不劳而获,烧香叩拜祈求一下就满足个人的各种私欲,这样的神明跟贪官收受贿赂有什么区别?

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结果晋国灭掉虢国后,回师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

这两个故事见诸《左传》,非常早的一本典籍,后来选在《古文观止》,为读书人所熟悉,不过,读书人不因为熟悉这样的故事而更明理,历史不因为有这样血的教训而更理智,越是有钱有地位的人越迷信,相信神明保佑,千秋万代,富贵长存,正史也好,野史也罢,所记载的事都跟随侯虞公差不多。

几乎每一个帝王都会标榜自己正统,宣扬权力为上天所赋,堂而皇之用“天子”之名,表明权力为天所授,实际是满足个人的私欲,不为众生谋福祉还要求百姓不能造反。

真正的儒家并不是这些人的帮凶,做得好,可以继续做,做得不好,在下的人可以推翻他,这是天之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破坏仁义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贼残之辈,是人可诛,不论他是不是在位者。

王侯贵族们喜欢玄谈,喜欢兴建各种寺观,还喜欢信口开河,昭示他们现在的荣华富贵是以前积德所成,到处烧香,到处许愿,这只是自我心理安慰罢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没有真正的德行,没有真正为大众着想,南朝空前鼎盛的宗教并不能阻挡南朝覆灭的命运。

《韩非子》韩非子论亡国四十七兆,其中之一就是君主事奉鬼神、迷信占卜,凡事都要挑选吉日良辰。

今人莫笑古人痴,现实也好不了多少,这样的风气愈演愈烈,祭拜的时候,哪一位真正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哪一位真正坦坦荡荡,心底无私天地宽,经得起灵魂的拷问?

迷信跟哪种学问没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是什么,对于欲壑难填的人来说都是谋利的工具,经典和圣贤只是买卖的平台,甚至科学也可以用来营造各种跟风满足个人的私欲,背后是人性的堕落,设局者欺世盗名,恬不知耻,进局者不思进取,依赖盲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融会通浃
后一篇:天度气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