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六十七)
(2017-10-17 08:52:54)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做不了中和的境界,退求求其次,狂者进取,不断精进修为自己,狷者有所不为,独善其身。
一个人很难说服一个人,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没有共同语言就好像永远不相交的平行线,让本来不交叉的线交叉在一起徒增烦恼,守住自己的本分,最起码不要助恶。
一下子到博爱是做不到,博爱慈悲相当于《大学》治国平天下,传统的学问讲究基础,讲究循序渐进,“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己先立起来,意不诚心不正身不修家不齐根本很难做到。
中医有很多常识,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常识,当时的情景大家都懂,不需要提醒重复的。比如我们说上网聊天,不要说什么是手机, 什么是网络,什么是微信,这是常识,平时听过的说的修行其实是正己修身,改变自己错误言行的代名词。
修行在古时候绝对是高大上只可仰望不可随便说说的事情,基本的思路是先把人做好,才有资格谈怎么不做人,佛道往上走不是人了,基础不好,一不小心,下三道也不是人,连底线也保不住。
这个坑很大,年少轻狂,多少痴心梦想,到头来还是好好回家过日子,儒家没有学好,连人的格都没有,没有人格,再进一步,那是笑话。
没有真实的功夫,没有切实的德行,学佛修道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出现,看过潮起潮落,听过云来云去,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基础在儒家,不知道根本,要么自高自大,要么空谈练功,最后眼高手低,反招烦恼,不知根本也不是现在才有,近则几十年,多则几千年,这样的人多的是。
在古人看来,修身必须有格致的诚正功夫,古代的儒生从童蒙开始就训练这种基本功,正确三观的基本训练,明白道理和如何应用,有这个基础才谈得上修身齐家。
清静为天下正,顺其自然,无为而为一切来源于正己修身齐家为本,先管好自己,这一步就是对社会负责,底线是不给人不给社会添麻烦。
我们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听说有什么好处就去了,往往见利忘义,不知根本再然后就是各种造作。
造作的原因是行动跟不上,自己还在屎坑里还天天想着拉别人出屎坑。很多所谓的慈悲行善,出发点可能有问题,不是怀疑这种好意,这个好意有太多私欲愚昧的夹杂,做了善事下意识就是什么福报什么功德,加上生活上各种情绪和执念剪不断理还乱,再加上不明理的崇拜狂热,自己都分不清是帮人还是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已经执德,更大一种欲望,因为自己太脏了才觉得需要同情帮助这些美好的名词装饰自己,才觉得有必要帮自己松绑超脱。
这跟流行的宣传有关,只是忘了根本的东西,每一家都有严格的规矩,一层层都非常严格,古时出家人很自然,或者从小开始的严格磨练,一步步走,或者半路出家以前儒家功夫好,即使不读书教化也深入人心,品质不知比我们好多少倍。
忘掉本分的博爱最容易博爱到家人朋友身上,一不小心成为变相传销,慈悲地让人吃保健产品,更有可能是勒索和绑架。
读书多了,最怕学到说人话都不会 ,一下子很多名词,这些名词具体的含义估计自己也不十分清楚,最后各种作,作的结果就是有一个神经病出现了。
从诚意开始,连自己在情绪里都找了很多借口和理由,更加不要说正,人有正气,顶天立地,真正的读书能改变一个人气质。
想太多还是太要强,太把自己当回事,我们管不了别人想什么做什么,我们可以管好自己想什么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