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六十六)
(2017-10-07 13:30:58)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真正明白的人才会安居乐业,真正清醒的人才会安心自在。
听天由命从来不是一个被动的词,尊重自然规则,尊重内在的呼唤,更容易发现自身的问题并随之改变。
“行险以徼幸”的人太多,道理都懂,想法太多,情绪太多,结果行动跟不上想法,久而久之,心口分离,言行不一,落不到生活和身心中来。
传统的学问都是日用的学问,更像手工业不可复制,在行走中体会,没有长篇大论,不知道方向的人才需要导航,不清楚路数才需要地图,不知东西南北倾向构建各种思想和理论糊弄自己。
小人喜欢孔子孟子,太没规矩才会找个仁义的借口,满口仁义道德,肚子男盗女娼不是现代才开始出现,“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孔乙己也不是现代才开始出现,蒙昧未开,经史未读就开始圣人救国,这是剩下来的人做的事。
俗人喜欢老子庄子,魏晋开始就玄谈了,大谈特谈是因为太俗太苦才找个逍遥游的窗口宣泄,这些人做出来的事比普通人还俗,四大俗都是太龌龊了需要洗洗的做法,愿望是真诚的,做法是恶心的。
情重的人喜欢学佛,无一例外,安慰自己多情即佛心,情志压得太重需要找个慈悲的借口宣泄,说空空不了,说放下放不下,说解脱解脱不了,说菩提心比比普通人私心还重。
不怕圣人,最怕圣徒,不怕宗教,最怕宗教徒,不怕真小人,最怕伪君子。
一步登天的事要么自己天分高,要么自己欺骗自己,这些的学法跟儒佛道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品质是什么,学什么歪什么。
《大学》强调循序渐进,《中庸》一样强调,这是原则,“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从最平常处做起,看人看事也是从最平常处看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乎所有的圣贤都如是说。
以为读读经,打打坐,放放生,捐捐款,助助学,劝劝善功德无量了,那是远在天边的事。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本分,负责任的做好每一件事情,
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对家庭对社会有所助益这是真实的学。
有的以为跑到山上去就高大上了,知道分寸肯定不敢随便跑上去,何功何行?何德何能?
“不是菩萨不住山,不破初禅不闭关”,这是佛家的说法。
《抱朴子》的说法更加令人惊怖,没有博学的基础,没有充分的准备,在山上是死路一条。
“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或被疾病及伤刺,及惊怖不安;或见光影,或闻异声;或令大木不风而自摧折,岩石无故而自堕落,打击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或令人遭虎狼毒虫犯人,不可轻入山也。”
损欲生德,人没做好梦想成仙成佛是最大的欲,先修身,先齐家,先做好最基础的功,吃着自家的饭想着别人的饭,睡着自家床想着别人的床,这是不安分。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传统的学问都是行真而归身,吊在半天,想得多做得少绝对不是正路。
《易经》,恒,以一德。持之以恒做好该做的事才叫德,不一德则无德,开始可以,过几天就变形了。
无德无行的时候坦诚面对自己 ,把自己所思所想所行拿到太阳底下嗮嗮,这是诚,这是 “三省吾身”,东西不嗮容易发霉,人不阳光容易发疯。
很难治的病不妨试试这种方法,很多是负面情绪和片面观点造成的郁闷与堵塞,坦白出来,说说写写就会舒缓很多。
天天依靠药物,那是麻痹神经的事,人最喜欢逃避自己麻痹自己,这是常态,也是病态。
“大德必受命”,真是有德有行,天命归身。
每个人都有天命,人为何成为人的缘由,不诚不敬,想都不要想,情绪和执念陪伴一辈子的人多的是,自己的天都被乌云遮住了,还下雨打雷刮台风,哪也见不到阳光。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功到自然成,没有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难度真不是一般的大。
可以自我娱乐一下,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表达一下向往,表现一下自己的高端,这跟天性关系不大,艺术本来通往灵魂的深处,一不小心在后花园逛圈以为是森林的人多的是。
还可以自强到自大,建功立业,经世济国,如果不清醒, 可能是欲望的出口,门面装潢一下,贵族家庭高门传统就有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