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五十六)
(2017-08-12 14:15:36)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伤寒论》以病和方的形式呈现,好像数学例题一样,通过例题的学习体会仲圣的思路和方法,如果认为经方一点也不能改变,恐怕跟刻舟求剑一样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神农本草经》以药的形式呈现,好像做实验一样,通过实验体会药物的规律,在药用的背后有先圣对万物的体认和天地的探索。如果认为药物一定要用到这个程度恐怕也不现实,我们有我们粗浅的认识和应用,只是在这些近乎完美的描述里,沿着前人已经打开的视野不断前行。
执固前人所说不是为学的态度,不知深浅认为自己达到某个状态也不是为学的态度。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可不必非如此不可,有个确定和绝对的想法,这个可能不是古人的态度。
包容精诚,谦让守礼,孜孜不已,一直是先人探索天地的姿态。
同样的事物,格物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也有不同的答案,就是同一个人同一个事物,不同时候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答案。
我们的学习容易有太多的急躁不安与不切实际,知书达理是一方面,实践出真知是另外一方面,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面,只是读到书面上,而没有体现到身心生活中来,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肯定会出现,此为不诚。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天之道”,诚有诚直,直心是道场,德的本字“悳”,正直为有德之人。
心音为意,脾主意,意诚不诚从脾胃的运化功能可以看到,脾胃运化的气不止是器官的脾胃,所有运化的气叫中气,身心运化的气叫中气,社会运化的气叫中气,万物运化的气叫中气,天地运化的气也叫中气。
诚有诚信,与实际相符,《说文》,“诚,信也”,五常,信归于土,意诚不诚人有无信用可以格致,从脾胃运化好否可以格致。
信,最原始的含义是相符,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符有兵符,兵符是手无兵权的人与他人信息一致的方式,相合为符。
这种相符体现在心意——身体——家庭——社会——国家——地理——天下——万事万物的同构性,用诚信的表达则是心意会呈现到身体家庭,社会国家和天地万物上,通过外在事物的格致知道心意的状态。
学习更多的不是停留在某个层次,具体研习身体、家庭、社会、国家、地理和万事万物各个层次,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层次的同构性,发现内心的不足,修缮自身的过错。
这些层次又是很开放的问题,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填满答案,就是填满了也只是脑海里的浮影,而不是脚踏实地印证于身心生活的学问。
试卷有答案,生命的成长和真谛的探索总是开卷而没有确定的结论,伴随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形成自己的系统,走出自己的路,是一个完善自己的过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念兹在兹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非是故作姿态的谦让,在广阔的宇宙,无尽的世界面前,我们自然而然放下自己,显得卑微而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