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五十五)
(2017-08-11 14:57:21)
标签:
情感文化杂谈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庄子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按这种分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为内圣,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大学》八纲说的是学习的次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跟所有的学问一样,学问重在循序渐进,学问重在学以致用,学问重在基牢根固。
有时候,读了点书就会觉得对得跟圣贤一样,一句不顺心的话怒目圆睁,,一点不顺心的事,满腹经纶,说出子丑寅卯,砸书袋能把人砸死,不说含在嘴里,欲说还休能把人闷死。
有时候,读了点书有点体会,见到树木就是森林,见到石头是大山,谈论必虚空,做事必无为,喜欢说解脱,也喜欢说随缘,更喜欢说放下,最放不下的是自己妄念和执见。
放不下的人经常说放下,情执俗重的人,把自己围得密密匝匝后得用针刺破水面透透气。
如果只是在脑子里的学问,好听点是有文字般若,难听点是学到脑子里变成脑水,再一煎熬变成脑油。
脑水脑油最喜欢干的事情,指出别人的不是,对自己的过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如果连自己一点点情绪都觉察不到,一点点自以为是都看不到,恐怕学的不是学问,学的是自以为是,学的是自私自利。
如果满嘴都是别人这个不是那个不对,潜台词是自己如何如何,无形中把自己抬到高高的位置,德如不配这个高度,摔下来不知什么样。
曾文正公如是说《大学》之功夫: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昔卖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不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
读书只是读到嘴巴上,读到脑子有水,读不到身心中来,读不到生活中来,读书没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懂,只不过是会认字的放猪人。
“其修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格物的范围太广了,所闻所见是格物,所读所思是格物,所言所行是格物,诚是真实不自欺,看看自己起心动念,看看自己衣食住行,大概能清楚自己什么处境。不用什么伪饰,知一句,行一句,“说一尺不如行一寸”。
学问在身心中,学问在生活中。如果满口之乎者也,嘴里都是老庄佛禅,沉迷在自以为是的情绪和观念里,离学问很远,离生活也很远。
不谈学问,就是做人,也是活得很累很苦的人。
经典里有最基本的为人处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必要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有多对,有理有德是别人说的,而不是自己认定的。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人非完人,他人言行未必是错,我之见地未必是真,律己以严,待人以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