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二)
(2015-07-16 13:55:15)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怎么也不会相信生病跟为人处世有联系。
那时候,语重心长的话也很多次听过,总是不当一回事,在内心里始终坚信,掌握一种方法能解决任何问题,做人归做人,做事归做事,有病就治病,无病就睡觉。
把脉开方,开方把脉,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跟疾病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的心情跟疾病也有必然的联系,甚至会觉得一个人心情跟疾病更有必然的关系。
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知,还有临床上的验证,无数次看到一个人的心情影响一个人,也无数次看到人其实非常脆弱,不要说其他,心情也自主不了。
人,不是活在这样的情绪,就活在这样的情绪。
情绪,无处不在。
慢慢,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绪或者那样的情绪总跟一个人为人处世处理问题的观念有必然的联系。
有这样的观念有这样的情绪,有那样的观念的有那样的情绪。
人,不是活在这样的观念,就活在那样的观念。
观念,根深蒂固。
人,很奇怪的动物,抓着一个观念就好像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水里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抱住,而且会把救命稻草当作身心的一部分,不能触摸,更加不能反对。
严重的程度,反对一个人的观念就好像谋取一个人的身家性命。
没有无聊到去谋取一个人的身家性命,也没有无趣到谋取一个人的身家性命。
心中一个疑问,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有健康的身心,或者说,健康身心背后有一个怎样的为人处世标准。
有一天,读《太上感应篇》,里面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所有体会: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一个人的灾难和福气,都是因为自己的作为,同样,一个人的健康与疾病,也是因为自己的作为。
读书读多了,也在生活中看到一些情况,差不多都会认为一些书肯定讲什么菩萨神仙上帝保佑之类。
然而,仔细读书,古人所说的传统文化的道理,不是什么菩萨神仙上帝保佑,也不是命中一定如此不能变的,一切都跟自己起心动念言行举止有关。
也就是说,一个人病了,跟他的情绪有关,跟他的观念有关,跟他情绪观念带来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有关。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历史,看看我们的文化,根基都在这种“惟人自召”的熏陶里面,中医自然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面,没有了这种文化土壤,中医很难发芽,没有了这种文化土壤,中医也很难理解。
在古人这里,这些都是没必要说的常识,一个人遭遇不好,一句话扔过来:
“祖宗不积德。”
或者更揪心的话:
“没良心。”
我们却往往越过常识站在我们的价值观上去看待中医,去学习中医,得出的结论也似是而非。于二郎中而言,这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机缘,也是重新认识中医的开始,再也不敢谈论中医,回头好好做人,《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鸷文》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是为人处世的标准,好好按着这个标准去反省检点,或者会发现个人的祸福和身心的安康跟这些标准有直接的联系。
也许,我们内心有很多不以为然,时代变了,不能一味复古,不能一味回到从前,只是,在自己看来,这是一条学习之路,也是另外一条求证之路,学习一种技艺,不仅仅去学会技术,也去了解并努力理解这种技艺的环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遭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只有在了解理解并在生活中体认或许才有古为今用的勇气与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