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文学批评
(2022-05-12 13:17:23)分类: 日志 |
创造性的文学批评
秦四姣
已刊《甘肃日报》2022年
《批评:真理的呈现》收录了杨光祖近年来撰写的27篇评论,分为三辑,可分别概括为对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的探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对文学评论的评论。全书没有生搬硬套的文学理论和长篇累牍的逻辑推演,反而充满了生命的体温。读来总觉得这不是印象中的文学评论,更像是散文、杂文,是有自己思考的、有立场的批评,是一种打破传统窠臼,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批评。
自在文坛崭露头角以来,杨光祖就被李建军称为“直派批评家”。批评家最基本的功夫是要能够分辨出作品的优劣,可当下文学批评的弊病之一就是大多批评文章泛泛而谈、挠不到痒处,更察觉不到文章之间的差别。《高晓声研究的新突破——王彬彬<</span>八论高晓声>》一文中,他深入探究了王彬彬对高晓声小说的分析,并对王彬彬的文学批评做出了高度认可,但在文章最后,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直觉判断:相对于王彬彬对鲁迅的研究来说,对高晓声的评论就弱了些。他认为这是因为当代作家还经不起语言角度的批评。杨光祖的批评之所以有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是在说自己的话,精准地表达自己的审美判断,并发出追问。他真正进入到文本中,带着自己的理解走出来。
真正的文学批评不是文学作品的附庸,而应饱含着评论家深刻的见地和充沛的主体性表达。杨光祖在数十年的创作中,他总会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那些极易被社会忽视的群体,比如农民、女性。《乡村书写的挑战和机遇》,他直指当下乡村书写的困境所在,在现代化社会的冲击下,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文学对乡村的书写,却还停留在原有框架内,没有很好地与时俱进,呈现出新的状态”。《谋生,也谋爱——苏青散文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裘山山短篇小说论》和《“芳华”后的苍白与空洞——严歌苓小说缺失论》这三篇文章则以细腻敏锐的直觉拨开了长久以来遮蔽在女性作家作品上的尘土,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女性作家的关注和尊重。这种尊重不是高高在上、带有同情的怜悯,而是就文本展开的对话与争鸣。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建立在他自身的审美经验与文学体悟之上。也只有这样抵达作品并抵达内心深处的批评,方可产生思想的碰撞,让文学真正的价值显现出来。
读罢这本评论文集,我们能感知到,文学批评是他自我表达的方式。我们也能看到他的评论文章后矗立着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有清晰明确的观点和态度,不含糊,不模棱两可。他仿佛有那种不把最隐秘幽微、最真的东西挖出来就不算完的劲儿,你甚至能够看到他的愤怒,能和他进行对话。这样的“夹带私货”在已经日渐僵化了的“理论腔”里才显得凛冽,像匕首一般,极具攻击性气质。因此,他更多的时候被称为“酷评家”,可这当真是一个误读。一个人,尤其是批评家,倘若被如此标签化,他的批评好像只剩尖锐、刻薄的东西了,再极少有人能从他的评论里看出温情和坦诚。然而他的文章里,到底是有一颗极热的、有担当的心在呼喊的。
最高层次的文学批评是发出“我”的声音,通过说自己的话,让阅读者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文学的魅力,有打开更多书的欲望。由此,希望评论界能再多出来一些“创造性的文学批评”吧。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