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锐批评家研究专栏之开栏语
(2019-12-05 08:23:39)分类: 散文随笔 |
当代新锐批评家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
1980年代,文学创作多元共生,先锋派、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女性写作等,各有千秋,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个时期,文学批评家基本在作协、报刊社,与作家相熟,甚至本身就是文学的孵化者、催生者,因此,文学批评也很有生机和活气,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
19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社会地逐渐进入消费时代,欲望叙事、消极写作,渐呈主流。与此同时,各门各派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迅速发展,空前活跃,一时间,纷呈庞杂的众家理论互相争鸣,众声喧哗。文学批评家也逐渐从作协、报刊出版社逐渐消失,汇聚到了高校。文学批评首先是一种求真的活动,求真,是批评家的天职。一个合格的批评家,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思想能力,还要有坦率、正直的品质,为读者提供符合事实或接近事实的判断。然而,理论的冗余,学院的科研管理机制和学术认定制度,却催生了一批没有艺术感觉的文学批评者,手里拿着各种西方的时髦理论,生搬硬套,强制阐释。“学院派批评”成为一时主流,文学批评几乎成了“理论过剩”的诘屈聱牙的“论文体”,少有美感可言,也没有丰厚的学养、开阔的视野和优秀的文学审美能力的支撑。
新世纪以来,当“学院派”批评家于学院体制里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远离文学现场,成为概念的试验场时,涌现了一批批评家,文学于他们,有着宗教般的意义。他们嫉恶如仇,容不得文学领域的任何肮脏,对一些垃圾文学,或历史观、价值观错位、扭曲的小说,痛下杀手,不遗余力。他们回到文学现场,本着良好的文学审美直觉,对文学创作出现的一些病象、乱象做了严厉的批评,对于正本清源、激浊扬清,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惜,在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批评家笔下,这一批人大都被定义为“酷评家”,他们的文章也被认为是意气用事,学理性不强,不愿对他们做认真、严肃的学术讨论。
2017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一套丛书: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首次推出10位批评家,集中展示了他们以中国当代文学不良现象、思潮及作家作品不足为研究内容,敢说真话、有力量、有风骨、敢于亮剑的文学批评著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此书出版后,还有一些青年批评家应时代风云,激扬文字,直击文坛病灶。在文学界大谈“技术”的时候,在作家高呼我们就是“匠人”,并以此为荣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批评家,也更需要这样的文学批评。所以,我们特设此专栏,对这一批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做一次认真、严肃的学术研究,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能有所帮助。
杨光祖(1969—),男,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批评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