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苏雪林

(2019-07-27 10:23:16)

 

闲话苏雪林

杨光祖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非常同意,时代往往白云苍狗,叫人感慨万端,思绪纷纭,不知所从,时代沧海桑田,文学也变化迅疾,不过,时代不论怎么说,他总是往前走,文学却有点复杂,永远不会总是与时俱进,它有自己的运作规律。七十年如水过去了,时序也已经是两个世纪了,可是当我们回望新时期文学,我们仍然那么怀念和仰望三十年代,那确实是个英才辈出,风起云涌的年代,一批有着雄厚的国学功底的中国学子,远渡重洋,负屐异国,然后是学成归国,开始用自己融贯中西的五彩笔书写对祖国的赤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苏雪林只是其中不太重要的一个,但当多年过去,我们才发现她的高度,也是当下的一些才子望尘莫及的。苏雪林以教授立身高校,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在散文、小说等领域都有一定的成绩,不过,严格要求起来,她散文的语言不够精练,缺乏灵性,太拘泥、胶着,没有飞起来,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导致艺术感染力薄弱。而她用半文半白的非常别扭的语言写作的长篇小说《棘心》,属于自传体,写法又有点散文化,小说的成分太少,人物形象没有站起来。但在当时据说很畅销,可见不管那个时代都有一批平庸的读者。不过,话说回来,不管那个时代,真正的伟大的作品总是被大多数读者所拒绝,它们永远是少数人的奢侈品,有人说,什么是名著,就是那些人人都知道但人人都没有读的作品。苏雪林的小说,和当时革命题材作家蒋光赤一样,是速朽的短命的。苏雪林的批评文字往往流于散文化、随笔化,兼之引文过多,又经常掉书袋,对文本的解读和阐析势必有所不足。

苏雪林的语言适合于写作文学评论,而她的这部分作品确实是非常成功的,值得一读二读,甚至三读的。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如她评论刘半农诗,说:“中国三千年文学史上拟民歌儿歌而能如此成功的,除了半农先生,我想找不出第二人了吧?”但同时也说:“民歌虽具有原始的浑朴自然之美,但粗俗幼稚,简单浅陋,达不出细腻曲折的思想,表不出高尚优美的感情,不能叫做文学。我们从它扩充发展,如杜甫、白居易等人采取古乐府格调,另创新作,才是正当的办法。……若一味以模仿为能事,虽然像半农先生之维妙维肖,对新诗前途仍无贡献之可言。因为此等民歌现存者何止千万首,我们只须费点功夫采集起来就够欣赏了,何用文学家再来辛苦创作呢?”还有他对作家读书的建议:“……书却非读不可。不但要读,而且还要多读,不但要多读名家文艺作品,而且还要博览群书。与文学有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一类书固宜钻研,即看来与文学风马牛不相涉的各部门科学,也该有个起码的常识。要知埃及金字塔之所以达到那样的高,全在它先立下了一个广阔的基础。”

她对巴金这样说,巴金的作品每每使一些未经世故的中学生感动到流泪,而成人的我们虽暂时感到兴奋,而终不能有如何长久的回味,或者就为了这过分的热情。尤其对鲁迅的评价更是准确、到位。她说:“我以为他的小说艺术的特色虽富,最显明的仅有三点:第一是用笔的深刻冷隽,第二是句法的简洁峭拔,第三是体裁的新颖独创。”“因为笔法这样深刻,所以鲁迅文字天然带着浓烈的辛辣味。读着好像吃胡椒辣子,虽涕泪喷嚏齐来,却能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痛快感觉,一种神经久久郁闷麻木之后,由强烈刺激梳爬起来的轻松感觉。” “但他的文字也不完全辛辣,有时写得很含蓄,……总说一句,鲁迅从不肯将自己所要说的话,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只教你自己去想,想不透就怪你们自己太浅薄,他不负责。他文字的异常冷隽,他文字的富于幽默,……都非寻常作家所能及。”  并说,“但我们要知道鲁迅文章的‘新’,与徐志摩不同,与茅盾也不同。徐志摩于借助西洋文法之外,更乞灵于活泼灵动的国语;茅盾取欧化文字加以一己天才的熔铸,别成一种文体。他们文字都很漂亮流丽,但也都不能说是“本色的”。鲁迅好用中国旧小说笔法,上文已介绍过了。他不惟在事项进行紧张时,完全利用旧小说笔法,寻常叙事时,旧小说笔法也占十分之七八,但他在安排组织方面,运用一点神通,便能给读者以“新”的感觉了。化腐臭为神奇,用旧瓶装新酒,果然是这老头子的独到之点。现在新文艺颇知注意欧化,遣辞造句渐趋复杂,叙述层次渐深,一变旧小说单调和平面铺张之习,这原是很可喜的现象。不过弊端也不少,那些呆板的欧化文字,恨不得将“我说”改为“说我”,“三朵红玫瑰花”写作“三朵红们的玫瑰花们”固无论矣,而不问其人不问其他一例打着洋腔,也未免好笑。文学属于文化之一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应该的,失去了民族性则问题便可研究。日本文学在明治维新时代极力模仿西洋,亦步亦趋,尺寸惟恐或失,现在却已能卓然自立,表现“纯日本的”精神了。中国文学比日本落后三四十年,现在正走在“模仿”的阶段上,我们原也不必过于求全责备。但许多作家错把手段当做目的,老在欧化里打圈子,不肯出来,那便很可惋惜。鲁迅文字与这些人相比,后者好像一个故意染黄头发涂白皮肤的矫揉造作的“假洋鬼子”,最后,我们应当知道鲁迅是中国最早的乡土文艺家。而且是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

苏雪林学识广博,中国古典文学颇为谙熟,古典文献典籍也很熟悉,对西方文学、文化也比较了解,行文之时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对文学,尤其诗歌、小说的领悟和鉴赏也很到位和独到。 她对朱湘诗及鲁迅小说等作家和作品的评论,是很成功和到位的,不过,由于性格的或情感的偏执,有些观点不能服人。她后期对鲁迅的谩骂、对郁达夫的评价,都显示了她心态不健康的一面。

苏雪林写作速度很快,尤其在文学研究方面,比如屈原,她就写了一百多万字的专著,比如李商隐、比如昆仑山、比如唐诗等等,她都有数字很大的专著。当然,她的这方面的研究也有点偏激,如说屈原作品受到了希腊、罗马和圣经等的影响,李商隐和嫔妃有恋爱关系,等,都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是否有点信口开河呢?

苏雪林的个性和精神状态,对她的研究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由于我手头资料匮乏,难以结论。

中国现代小说的成就是非常可怜的,有论者甚至认为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苏雪林作为其中的一个三流作家,就更可想而知了。但是相对于现在的一些作家,他们(她们)的学养、水平还是很难企及的。这就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