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高度

标签:
文化杨光祖鲁迅政府采购报 |
分类: 散文随笔 |
杨光祖
已刊《
读书有疑,又翻阅鲁迅全集。我看的是鲁迅逝世后,蔡元培主编的那20卷。
首先看的是杂文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从初中开始读鲁迅,迄今半世,每次重读,都是感慨万端,钦服之至。如今有很多“高人”,如名校博导之流,经常撰文讽刺鲁迅的杂文“偏激”,或者说强词夺理,似乎他们早已经超越了鲁迅。但看他们的“大作”,文理不通,病句满篇,有时就不禁感叹,这个世上无知之人太多。就如今日读的鲁迅批评施蛰存给大学生推荐庄子、文选,其实只是一篇文章中偶涉及而已,结果施蛰存一再纠缠、撒娇、含沙射影,这有施老的文章在。其实,鲁迅在文章中不断声明不是专为施蛰存而发,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鲁迅害怕文言文死灰复燃,那么前功尽弃,也在眼前。而鲁迅为白话文鼓与呼,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这与他提倡的汉字拉丁化是一致的。(当然,后面这一点也颇为如今的“高人”耻笑。但我想不要急,再过几百年,究竟如何,还很难说。)结果,施蛰存根本不体鲁迅良苦用心,一再纠缠,为自己辩护,而且挑衅鲁迅,鲁迅最后只好封他“洋场恶少”,让他背了一辈子。细读鲁迅与施蛰存的来往辩驳文字,其实,施蛰存确实有点难缠。他的眼光短小,根本看不到鲁迅的高度。
杂文读了两本,开始重读了鲁迅的几个不为人关注的短篇小说,如《明天》等,还是喜欢,而且似乎比以前看懂了一些。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内心的温暖、温情。每次重读鲁迅,就感觉迄今大多数关于鲁迅的研究文字,都可以作废,都是隔靴搔痒。天才的鲁迅,汉字在他笔下,怎么那么富有魔力?随便翻开一页,都是爱不释手。鲁迅是大海,既有美丽的涟漪,也有惊涛骇浪,岂是一般俗子所能理解的?
继续读《且介亭杂文》、二编、续编,这是鲁迅晚年的三本杂文,上海王晓明曾说鲁迅晚年文笔枯涩,江郎才尽,我却看到是人书俱老,已入化境。就《文坛三户》来说,到今天阅读,人已半百,几千字的文章,还是无法完全读懂。但总算明白了一大半,鲁迅的老辣,犀利,还有“世故”,真的体会到了。要理解当代文学,此文确实是必读之文。记得王彬彬有专著《文坛三户》,论述了三个作家。王彬彬是懂鲁迅的。我觉得中国二十世纪有了鲁迅,我们就不会羞愧。但二十一世纪呢?
从初中就开始喜欢鲁迅杂文,读了半生,到今日似乎才读懂。鲁迅生前也曾说,他的杂文恐怕也要侵入神圣的文坛。而大多数鲁迅研究者却认为鲁迅的杂文没有什么价值,或者大半已经没有价值。我真怀疑这些人长了一双什么眼睛,让这种人混迹学界,良莠不分,也确实让人长了见识。至于鲁迅的小说,有些学者说鲁迅写的是乡土小说,但他不懂乡土,并没有在乡土长期生活过,所以,他的乡土小说在描写农村时有隔膜,云云。真佩服这些所谓的学者,他们用小妖怪或喽啰的眼光,怎么能看到齐天大圣的孙悟空呢?鲁迅写的是乡土小说吗?鲁迅其实写的只是小说,他志不在什么乡土,他志在中华文化,他通过他的小说反思中国和中国文化,还有中国人。我说过,二十世纪有鲁迅在,中国人就不需要自卑,如今活着的作家,没有一个可以与鲁迅相比,所以,暂时不要把无知当无畏,提什么与鲁迅齐肩、超越鲁迅之类让人可笑的大言了。不谈别的,只谈语言,“文革”中长大的一代知青或非知青作家,恐怕连什么是“汉语”都不太清楚吧?我多次说过,我们可以无知,可以没有水平,这不完全是我们的错,但要自以为大师,超越古人,就可笑了。
重读鲁迅的过程中,偶然听到平原先生讲周氏兄弟,十七年后又一次听他讲课,仍津津乐道于文人趣味,及生活的艺术,让人齿冷,于周氏兄弟真实的文学创作亦颇有隔膜。鲁迅文中是有底层人的血和泪的,知堂老人也不乏血气和苦涩。可惜能懂的人太少了。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