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光祖散文集《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

标签:
文化杨光祖兰州晚报散文集 |
分类: 日志 |
一笔舞墨万山染,“谁懂”潭影月清寒
——读杨光祖散文集《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
刘仕杰
已刊《兰州晚报》2016年8月10日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总要有些关注天空的人,如果都去关注大地,那这个民族就没有任何希望。”在我心中,杨光祖就是一个关注天空的人,他是精神的、是灵魂的,是在漆黑夜里踽踽独行的“文化苦行者”,不断地追寻着天外的天、水里的水,用文字抒写着现世的苍凉与人生的苦楚。他的评论“和气载柔、英气含刚”,观点犀利独到,拥有直捣黄龙般的气势;他的散文则同样尖锐深刻,明灭着灵魂深处的幽光暗影,跳荡着或隐或显的生命旋律。
《所有的灯盏都暗了下去》是杨光祖结集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收录了杨光祖近年创作的59篇散文,其中10多篇曾入选全国散文年选和多种权威选本。这些文字或感情真挚、或冷涩幽暗,却都渗透着无法言说的隐痛,述说着杨光祖生命中的密码与灵魂深处的战栗。
杨光祖对《庄子》更是钟爱有加,他曾想将这本散文集命名为《朝彻集》,希望自己能达到“朝彻”的这个境界。“朝彻”出自《庄子·大宗师》,指道家修炼的一种境界,即很短的时间内便能悟通大道,杨光祖所渴望的便是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他所欣赏、敬佩之人也都是像刘春生、杨海燕这样没有尘俗之气的“朝彻”之人。从这本散文集的字里行间,我们也足以获知杨光祖对《庄子》的深情:“庄子说,相忘于江湖,这当然是最佳状态。可很多人对知识的需求太旺了,知识成了一个外在物,他们不懈地追求,最后粉碎的是自己。庄子认为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我看来,他已然透过文字,穿越文意,抵达了庄子精神的内核。
然而庄子的精神不易理解,“朝彻”二字又太过生硬与艰涩,此书最后舍弃了“朝彻集”三字,仍沿用了其中一篇散文的名字:《所有的灯盏都暗了下去》。这十个字在书中虽没有直接的指涉,却也恰恰代表了杨光祖散文的整体意境,传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绪,亦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我看来,“灯盏”代表的是人内心深处的灵魂,是人们的精神与信仰。当“所有的灯盏都暗了下去”,人们便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当人们渐渐将自己的灵魂遗落,人们的前行也便没有了意义。这时,“肉中刺”似的隐痛渐渐袭来,作者无处可说,也无法去诉说,只能忍着,一点一点的将其遗忘。杨光祖笔下的文字也因此变得冷涩幽暗,充满失望的气息。幸运的是,这种痛苦能在写作中释放、挖掘,于是他的文字又渐渐拥有了色彩,开始饱含深情与希望。杨光祖的这本散文集正是一些充满失望而又饱含希望的文字,既冷涩幽暗而又热烈真挚,具有浓浓的韵味。
杨光祖是一位评论家,因为话语机锋犀利,他还被冠以“酷评家”的称号,因此他的散文不像传统的散文一般柔和抒情,而是以思和论为主,给人一种直击心灵深处的痛感。在《一座城市的记忆》这篇散文中,杨光祖写道:“但丁《神曲》开篇就说‘当走到我们生命旅程的中途,我发现自己在一片幽暗的森林里,因为我迷失了正直的道路。’多伟大的诗句!人只有迷失了才会去寻找;人只有误入森林,才知道怎么去天堂。”杨光祖的散文就是如此,往往借各种文学作品进行议论与思考,抒情性的文字相对较少,但杨光祖的这种议论与思考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与杨光祖本人的生命有关,是杨光祖内心最深处的呼喊。
他在《孤独地走过兰州街道》中写道:“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读书给我许多满足,当读完一本好书或买到一本好书时,幸福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称作‘语言的痛苦’。读书也给我很多烦恼,有时买到一叠好书,用帆布包背着它,走过夜晚的兰州街道,走过华灯初上的街道,我感到一种无助的孤独,甚至有一种荒凉,很辛酸地徘徊在心头。”杨光祖就是一个如此矛盾之人,一方面,他喜欢夜,因为那时候人的情感最波动,能体会到人生的最苦最深:另一方面,他又最怕夜,因为子夜的灵魂最为躁动,会让人想起凄风苦雨,会让人变得孤苦无助,甚至成为没有灵魂的弃儿。他的这种矛盾感正是来源于他对人生的追问与思考,而真正的写作恰恰需要这种矛盾感,因为真正的写作都与生命有关,都是心灵深处的哀歌,庄子、尼彩、蒙田、鲁迅等人的文字都是如此。杨光祖的许多散文正是借鉴了庄子、尼彩、蒙田等的人的表达方式,思想深邃,言语犀利,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乱中不乱、齐而不齐。
“一笔舞墨万山染,只得潭影月清寒”散发着清寒之气的杨光祖的散文,其清寒背后是渐渐温热的气息,因为“杨光祖不是一个只会暗自哀叹的人,他看得远,悟得透,他会让冰冷的文字渐渐拥有温度,也会将一颗冰冷的心融化成水”。散文中跳动的文字是他生命的密码,来自于他灵魂深处的战栗,是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叹。而今的人们,与其在这个浮躁与肤浅的社会里行尸走肉般地游荡下去,毋宁读一读像《所有的灯盏都暗了下去》这般有思想、有内容的书,让这注清泉,慢慢滋润我们干裂的心田。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读者大道568号,敦煌文艺出版社
已刊《兰州晚报》2016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