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气质浓郁的批评家——浅议杨光祖教授其人其论

(2016-02-26 19:38:56)
标签:

文化

杨光祖

青鸟

分类: 文学理论与批评

艺术气质浓郁的批评家——浅议杨光祖教授其人其论



艺术气质浓郁的批评家——浅议杨光祖教授其人其论

                         艺术气质浓郁的批评家

——浅议杨光祖教授其人其论

  /

(谢绝转载,纸媒如需发表,请与本博主联系)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杨光祖教授是一位很独特的批评家,说到独特,是因为他的评论文字读完之后,不仅让人对文学本体、作品、作家等在认知方面有启发,而且往往会带动起读者的情感来,或感概、或振奋、或喜悦、或悲哀……很多时候,往往是几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使人沉思良久。于是我把杨教授划分成我直觉里高洁、纯粹、唯美的那一类艺术家。这类艺术家的作品,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出现的时候,往往是要优先阅读的。因为他们的作品身上总是散发出自身的灵性化的东西,以真面目示人而感动人。不是像某些作家评论家的作品,往往使人读过几遍之后依旧“不识庐山真面目”,久而久之看到名字也就躲开了。当然准确地说,杨光祖教授是文艺评论家,但是我喜欢“艺术家”这个称呼,源自里尔克。在《现代抒情诗》这篇文论中,里尔克说:“只有当个人穿过所有教育习俗并超越一切肤浅的感受,深入到他的最底部的音色当中时,他才能与艺术建立一种亲密的内在关系:成为艺术家。”杨教授的文字,文学批评也罢、散文也罢,都袒露出他“底部的音色”来。所以,我愿意以艺术家来称呼这位文坛上颇受青年后学尊崇的文艺评论家。

    杨光祖教授的评论文字读起来让人舒服。有时候就像读武侠小说一样,爱恨情仇都很分明,回肠荡气,畅快淋漓。他搞当代文学评论,但是参照标尺是几千年的文学传统和文化积淀,同时还将一些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放在全球化的文化视野中来进行考察和打量,深刻而全面。他目光高远,因而能够洞察当下许多的时弊与顽疾;他不盲从和随大流,坚持发表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他出语果断而严谨,一句毫不留情的批评之后往往有详实的理论依据,并非时下一些惊人之语后面往往不见下文,空留一个噱头。

《杨光祖集》是由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学者文库”之一。这本书收录了杨教授近十年来发表在国内知名的重点刊物上的评论文章27篇,文字涉及到文学本体论:《文学的技术与灵魂》《技术时代的文学阅读》《形式与文学的生长》《求真的精神是美丽的——<</SPAN>文学报.新批评>‘新'在哪里?》;作家论:《张爱玲:恐惧阴影里的天才》《杨显惠论》《雷达论》;作品论:《<</SPAN>兄弟>中的恶俗与学院批评的症候》《<小团圆>与张爱玲的创伤记忆》《罪感的缺失与苦难的倾诉——张贤亮小说的一种解读》《论<</SPAN>平凡的世界>中的创作误区与文化心态》《<</SPAN>绝情书>论》《<</SPAN>带灯>:修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另外还涉及到文学创作论、批评家的立场等等方面。可以说这些文章呈现了杨教授这些年阅读与思考之深刻与丰厚,凝聚着他的汗水与心血。

在《文学的技术与灵魂》这篇文章里,杨教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非常实在的问题:当代文学为什么迄今还没有诞生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在引人思索之际,他给出了确切的答案:我们的作家、作品都没有灵魂了。在与现代文学的对比中,他指出当代文学的致命缺陷,这样直言不讳:“现代文学继承了近代文学的灾难、痛苦与紧张,在那亡国亡种的关键时刻,作家站出来了,用自己的心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能感觉到灵魂的焦虑与撕扯,甚至能听到那种撼人的撕裂声。而当代文学却几乎没有了,我们听到的是集体的声音,组织的声音,市场的声音,甚至金钱的歌唱与焦虑。”(——《杨光祖集》第四页)这些句子,每读一遍都感受到一种鞭挞之力。紧接着杨教授以自己对鲁迅多年的阅读体悟和广泛研究维护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斥责辱骂和抹黑鲁迅先生的“新潮学者”,读来让人振奋!但是教授的立场表明的并不是他一味复古,他是在全球现代化的大背景中来言说现代性对人类灵魂的流放与捆束,感慨深远。然后他的笔墨荡开去,写到当代文坛享有盛誉的一位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小说实现了他的某种阅读期待,在这里他毫不掩饰作为读者对一部好作品的喜爱之情,但是也没有放弃批评家对作品的理性打量。读到这里我对他感到很亲切,然后又看着他回到评论家的身份。很自然的,引出“形式”这个关键词。“我的朋友、哲学家刘春生说,形式就是世界的结构,生命的旋律,而形式感即结构“世界”的能力。”(——《杨光祖集》第8)这样的句子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很有启发意义。最后,杨教授论述了灵魂与技术的关系,他因此理直气壮地指出:“我们有的是普及,可没有提高,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我们这里早就抹平了。结局就是:真正创造性的文化很难见到,市侩文化充斥社会,投机主义成为学人、作家的处世原则和创作准则,社会普遍陷于一种无聊、无趣、无生气的状态,一种堕落过程中。”金石之语当为警世之声。

杨教授的文字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左右逢源,让人恍然有古音尚存之感,然而他又融合中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用西方文论中的精细严密来弥补传统文论的粗放模糊。然而他是一个地道的东方文化学者,他学问的大框架是建立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这从他对庄子的多年的痴迷与惊人的领悟、从他一成不变的中式穿着上可以体会到。他文章中的句子是与文言文的句式贯通一气的白话文体,见出中国人的语法习惯与语言风骨,所以读来晓畅通脱,文章的结构亦是跌宕起伏、顾盼生姿。从他身上,我领略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迷人景观。他并非食古、食欧不化而有意卖弄者,而当今文坛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抬举自己魅惑众人者实在不胜枚举。

杨光祖教授以自己敏感的心灵感知了作家们灵魂的颤栗和诉说,他是鲁迅、张爱玲、萧红、陈忠实、杨显惠、雷达等优秀作家们的知音,他真诚地肯定和赞扬他们作品中的成功之处,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中的呐喊或低语,是一个古老民族来到人类现当代之后经历的蜕变与阵痛,是对民族精神与心灵的忠诚守护与保管。他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一些违背创作原理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浮躁、浅薄与艺术手法的牵强拙劣。其中不乏名家大家、网络上吵得热火朝天的。在他那里,从来都是一把尺子对准所有作品。他对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批评,绝对不是故意唱个反调赚人眼球的,而是在大量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指出莫言小说中的一些缺陷,使人读之信服,他对贾平凹《带灯》这本小说的猛烈批评我认为恰恰反映出他对这位文坛大家的爱护。“我们知道技术时代,尤其这个电脑普及的时代,写作已经成为了技术活,粘贴、组装、剪接,就可以搞定一切。贾平凹虽然声明不用电脑,但他的聪明让他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技术时代的技术写作。他在《废都》里就开始粘贴民谣,《白夜》里组装目连戏,《秦腔》里粘贴秦腔乐谱,到《带灯》里开始粘贴、组装公文了。”这样活剥皮骨的文字让我读着甚至捏了一把汗。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唯唯诺诺者,很少对别人发表相左的看法,宁可假意赞美多次也不真心反对一次。第一次读到杨教授的凛冽之文时几为惊倒,复为敬佩。有文胆、有文魄,所以文章有魂也!

那么一路品析深入追究下去,杨光祖之所以为杨光祖者,他的文字之真、情怀之深,作品之所以根深叶茂者,我窃以为,盖因杨光祖教授本身就是一个对于艺术有着强烈渴求的人。我窃以为他有着强烈的灵魂诉求。他背负生命沉重与虚无的追问,勤奋阅读,披文著述,大抵都是想对抗自己在虚无感面前的局促,他是一个真诚面对生命的人,于是想通过诚实地写作对空白的生命有所交代。这种真诚在他的散文里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文论里隐晦曲折一些,但却是那些文字奔涌的力量之源。近一个世纪前,陈寅恪这样写王国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先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经历古今未有之奇变的国土上,像王国维那样追求真知,真诚治学的学者几为凤毛麟角。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接纳西方发扬自身,使古老东方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亟需学者们以生相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杨光祖教授早已是走在这条漫漫求索之路上。

    杨光祖教授有着非常敏锐而良好的艺术直觉,我从他别处的文字里知道,一方面来自他的天赋,另一方面来自于他自己后天的努力培养。他非常喜欢观赏艺术作品,中国传统书画、西方现代派绘画都让他兴致勃勃、流连忘返。他说其实他在观摩艺术品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读文学作品花费的时间精力还要多一些。这种广泛地涉猎,打破了艺术之间的界限,从而对于艺术的本质把握得更加深刻,更加近于“道”而非拘泥于“器”。

20159月的一个晚上,杨光祖教授应兰州交通音乐广播之邀来到西关张掖路“兰州文艺之家”参加“兰州本土文学作品大赏”之“读者见面会”。当我问道:“作为和传统割裂的一代,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们如何继承经典?”教授立即回答:“首先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回到传统经典,一点一点地去做,能做多少做多少。”我知道他自己酷爱庄子,身体力行,带着学生抄录、吟诵、与庄子神游。就这样,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很自然的传递到了后学身上。那天有幸得到杨教授赠新著《杨光祖集》,活动结束后,我请他题字,回家后发现落款为:“光祖2015年夏”。其实那天下着雨,空气里已经有了秋天的味道。我在一瞬间里明白了:先生对于文学、对于祖国传统经典之心是热的。他背负自己对于生命的渴望,以一腔热血酿造论述和创作之蜜,甜蜜还是苦涩,都是引人入胜的。我们是幸运的品尝者。

——2016224日写完,七里河

 

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工中街159号七里河小学西校区  谢花叶  邮编:73005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