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在我的诗歌里——读《沉香——独化诗文集》

标签:
文化独化杨光祖诗歌 |
分类: 文学理论与批评 |
——读《沉香——独化诗文集》
杨光祖
独化是一位纯粹的诗人,是当下中国诗人中能接上中国传统的诗人之一。他身上没有那些所谓诗人的恶习,相反,从气质上,他更像一位传统士人。
独化任教平凉一中多年,弟子遍天下,能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应试教育与经典教育,准确地说,先秦诸子,尤其《论语》,完美结合的,我想亦不多。他的语文课一半讲课文,一半讲《论语》,但学生的高考成绩却每年都是第一。毕业多年的学生,不管身家过百万,还是远居国外,都不忘他的教诲,经常与他联系,说起他来,那种口气、眼神,都让人羡慕。从他对学生,对教育的全身心投入上,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他的古道热肠,他的心在天下。这是一位优秀诗人的底色,亦为基础。
说他是一位纯粹的诗人,是因为他写诗就是为了写诗,不是想用诗换取什么。李白、杜甫的伟大,亦如此。杜甫一生潦倒,倘用时下标准衡量,他是彻底的失败者。但对于一个民族,一个人,物质又值几个钱?我读独化诗,只有安静,只有感动。我曾说,独化的为人更多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但诗中却多庄禅意味,《我主持圆通寺一个下午》,就是极富禅味的一首短诗。诗不长,只有四行,但却写到了一个境界。
它破败
它空无一人
我嗅到了我点燃的清香
我看到了花木拂过的泠风
我想,没有多年的修行,怎么会有如此诗句?还有《麻鸭》:
你从东北来,我在西北
我永在西北啊,你却从东北来
不说这些,且看那几只麻鸭——
扑棱棱飞起,失声尖叫,掠着水面飞走了
读这样的诗,似乎在读《五灯会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唐诗里王维、后期白居易等有此境界。
独化的诗,短,但不单调,风格多元,显示了过人的诗才。《兄弟王强》,诙谐、幽默,又不乏冷峻,深刻,让人忍俊不禁之余,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一首短诗有如此力道,没有多年修炼功夫,谈何容易?《狗一般的人》,短短四行,却写尽人间炎凉,也写出了自己的不屈,和那身傲骨。
狗一般的人
匆匆从我面前走过
卅年来,我未命丧你手
现在,你抬头看看,再低头瞧瞧
很有性格,诗如其人。
古来凡有青白眼者,皆为真性情者。没有大恨,哪有大爱?孔子也是极其厌恶乡愿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独化的诗,包涵大爱,厚如大地。如《化蝶》:
女儿轻盈如一只蝶,快乐亦复如是。
欢笑,歌唱,跳跃,飞。
我的心其时其轻胜似一只蝶,而
我心之快乐亦复胜似一只翩跹之蝶。
写女儿之爱,到如此境界,夫复何言?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真正的诗人热爱的是大自然,是人类,而绝不是那些世俗的名利。《我厌恶的是你,而非其他》就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诗,从中可以看出独化的境界。他不愧是“独化”,任天自运而齐于道也。
我最先看到草尖上的几滴清露
其次我看到蔚蓝的天空中啊白云朵朵
这时,几句鸟鸣在远处若有若无
我的快乐如此明亮,而且
随雨后的清晨正渐次开放
读这样的诗,我似乎看到了庄子濠梁观鱼,看到人与自然的合一。这是中国传统的最高境界。
说他是当下中国少数能够接上传统的诗人,是说他的诗较少断裂感。中国新诗基本以欧美现代诗为师,白话诗与中国旧诗的断裂,是白话诗的巨创,也是中国至今尚未诞生大诗人的深刻原因。据内行人说,西方诗歌也是规律极严的,十四行不用说,别的诗也大抵如此。曾听一位俄语老师朗诵普希金诗,音韵之美,让人陶醉。中国白话诗近年出现口语诗、梨花体、羊羔体等很多怪胎,格律的缺失即为重要原因。我曾撰文认为,口语诗,极易流为口水诗。
中国诗人什么时候能够摆脱欧美诗的影响,而能上溯中国旧诗,接续上民族传统,我想中国的大诗人才能诞生。有汉学家说,北岛的诗,只是欧美诗的汉语版。此话听得让人心酸。禅宗说,抛却自家无尽藏,却沿街托钵乞讨。即此之谓也。
但要将白话诗接续上古诗传统,却需诗人有大魄力、大胆识、大学养。所以,我曾说,中国新诗尚是一块处女地。这是中国诗人的大幸,给他们充分施展拳脚的空间。
独化于此努力多年,可谓惨淡经营,成绩显著。读他的诗,犹如读鲁迅的文字,有一种文言文的风骨在,他的诗句是有骨头的。“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第一,他的诗句多文言文字句,也多文言节奏。第二,他的诗歌意象多来自古诗,读他的诗有一种用典的感觉,或者说,味外之味,象外之象,不是简单的一个字面意思。独化的诗,有鲁迅《野草》的味道,他的骨子里,是有鲁迅的气质的。我说他是能接上传统的,就是他的诗里,和古人有一种家族式的关系,他不屑于做欧美诗人的门徒,做他们的乞食者。他可以吸取他们的精华,但他骨子里是一个中国诗人,是一个扎根在中国平凉大地上的诗人,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第三,他的诗句有一种陌生化,有点拗口,像李金发的诗。据说,李金发那样写,是因为他的汉语写作能力不高。而独化不是,他是有意为之,他是想去陈言,想独铸己辞。
独化的喜欢写一些四言诗,这些诗句都极好,让人读出了《诗经》的感觉,朴素,感人。如《静宁县高城寨路口等车》:
领上孩子
带着妻子
回家看看
看看罢了
看看之后
候车回家
一户农家
羊声
单调悲苦
叫着无心
听者有意
潸然泪下
独化的很多诗句,又颇有陶渊明的味道,枯淡,而丰富。如《郊外》《南山和北山》。有时仅仅看独化那些诗的题目,就很传统,《立冬日与诸同仁登崆峒山作》《十月四日,携妇出游采得一束菊花回来》。但就这样的题目,如今的很多诗人是写不出来的。
独化是一个“心底荒凉的人”,他早已超越了这个俗世的俗利,他的精神家园就是他的诗。诗是他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唯一理由。杜甫说,老来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独化为了自己的诗歌,也是有这种精神的。《金屑》:
我每天在收集生活中
散失的金屑
月华如水
我像那流落街头的手艺人
一样,在打制着我的金蔷薇
他的诗,就是金屑一样的金蔷薇。
我的一位朋友说,鲁迅是真懂传统的,他反传统是有资格的。中国后代的人要进入传统,必须通过鲁迅,想绕过他,是没有可能的。鲁迅知道陶渊明的诗不仅是静穆,还有《山海经》的传统。而后来的诗人,往往丢掉了庄禅的真精神。
我们读独化的诗,有庄禅的味道,但格局略显小一点。比如,陶渊明、杜甫,其实是大的,并不是那种赏玩的东西。独化的诗,还没有完全敞开,“我”太多,没有做到“吾丧我”,没有真正接通天地。庄禅并不仅仅是隐逸、飘逸,真正的庄禅是凌厉的,你看南泉斩猫,就知道。这一点在鲁迅的文字里是可以看到的。我想,倘若独化在以后的创作中,能真正打开自己,能更大限度地敞开自己,用张小流君的说法,泥沙俱下,汪洋恣肆,则可能会有一番新面目。我曾说,独化的诗,有古典诗歌传统,但缺少一点现代感、时代感。但我有时候又怀疑,真的如此了,还是独化吗?每个人的创作是不是有一种前定呢?
独化是超越的,骨子里有绝大的自信。在诗歌写作上,他似乎有洁癖,他没有走下半身的通俗路线,亦不愿在诗歌之外投入精力,或委屈自己。他是高傲的,是诗歌的王子。他说:“我冷漠地走过人群|我为我的帝王风度|暗暗喝彩”。
独化说:
我活在我的诗歌里。古今帝王,不肖无双。
2015年4月28日写于平凉新都宾馆8401房间
(兰州市安宁区建宁路199号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