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  新华评刊:看《文学界》2012年第6期(李德南)

(2012-09-01 17:15:28)
标签:

文学界

杨光祖

散文

文化

分类: 日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7月2611:07

来源:新华副刊  李德南

  

  2012年第6期的《文学界》杂志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分为专辑和原创两大板块。其中专辑部分推出的是阿飞(吴虹飞)和阿乙两位青年作家的作品、访谈与相关的评论。这两位作家,都属于“70后”或“中间代”,有一些代际的共性,也有相似的成长经历——他们都生于小县城,后来又因为各种机缘而进入大城市。这种经历与经验,既影响到他们的人生态度,也影响到他们的写作方式和作品的取材。洪鹄的《杀手阿乙》一文中就提到,“他所有的写作都是在指向一个主题:在边远小镇喧嚣的背景下,一个个体生命如何违逆生活平庸的本质,与孤独抗争,而最终又如何殊途同归地死于失败。”这一判断虽然有些绝对,但也大抵可以作为理解阿乙的基本角度。而吴虹飞在《或许我不够美》这一“自述”还有相关的访谈中,都提到那种小县城生活对她的影响。当然,这两位作家的风格也是明显的:吴虹飞的文字偏于暴烈,才气十足;阿乙的文字则刻意藏住锋芒,多了些隐忍的味道,并且背后有一个西方文学的“大传统”。

  这两个专辑在设计上追求图文并茂,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呈现作家立体的形象;入选的文章,也大多有可观之处。尤其是李敬泽、比目鱼等人的评论,见解独到,文风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原创部分的小说头条,是高晓枫的中篇小说《异乡客》。高晓枫的写作,一向取材大胆,喜好极致叙事。她以前曾试图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进行思考,也一再重述女性写作的惯有命题:同性或异性的爱与欲、精神或肉体的渴望与创伤、经受创伤后的复仇与救赎。这次发表的《异乡客》,也有意在题材和形式上用力。它有两条齐头并进的线索:邱异和邱瓷本为父女,后来因为邱瓷的母亲美芬患有严重的忧郁症,两人的感情发生畸变,有了一段不伦之恋。死亡,孤独,爱欲,还有伦理上的重负,最终压垮了邱异,使得他在幻觉中自杀身亡。另一条线索则主要写孙亚与陈驰之间的姐弟恋,两人之间有着十三岁的距离。孙亚一直希望能有一个孩子,也一直深爱着陈驰;陈驰喜欢的却是邱瓷,并且在发现邱异与邱瓷之间的不伦之恋后仍欲罢不能。为了留住陈驰,孙亚扬言要将邱氏父女的隐秘散布出去,这导致陈驰在感情的失控中将孙亚杀死。两个故事,最终都以死亡告终,生者则在孤独中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两人没有任何交集,却都是“异乡客”。隐藏在故事当中的,是作者对人生中的错位与误会的理解。这篇小说,语言锋利,叙述冷静,能看出作者在文字上的修养。稍微有些遗憾的是,它的作者有时耽溺于想象,或为一种小资情调所迷惑,这可能是导致作品在情节的推进上缺乏足够扎实的现实基础的主要原因。

  张墩墩的《暗园》是一篇让人读了觉得眼前一亮的小说。它的叙述生猛,野性十足,黑色幽默中带有些许恶作剧的味道,让人想起王小波或者朱文——青少年版的。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备受压抑的年轻人,他们正在接受来自成人世界的教化,又怀着对自由的梦想。小说首先以写实的笔法,呈现了教条、刻板的高中生活。校园在小说里是成年人对青少年展开训导的场所,也是年轻人的自由受到压抑的地方。与之相对的“暗园”,则意味着对规则的颠覆,还有自由的释放。小说还塑造了一个世俗、功利的政治老师赵胜的形象。他经常以教育孩子的名义来认识班上所有有头有脸的学生家长,和他们交朋友,拉关系。对于那些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则根据成绩的优劣加以区分,对成绩好的,苦口婆心地教导一番,以期他们在出人头地之后感激自己;对于那些成绩差、不足以成大器的学生,则看作是可以随意虐待的对象。因此,这篇小说实际上叠加了两种话语:成长话语与阶级话语。尤其是在小说行将结束的章节里,这两种话语合二为一,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里那种不能自由呼吸的感受被渲染到极致。

  《暗园》主要是写青少年的生活,陈武的《案件发生以后》则主要写中年人的困境。它在一个有些恶作剧味道的玩笑中带出几个人的人生经历。小说里的古志刚、吴静、刘文道等等,各有各的不如意,尤其是当他们回望各自的人生时,都觉得有些荒诞。令人动容的是,在他们都还在追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各自的生活都已经被定格,很难再有改写的可能。

  江州司马的短篇小说《奸臣》也值得一读。小说的主角王二蛋原来长得周周正正,机灵调皮,九岁的时候上树掏鸟窝时从树下摔下,撞伤了脑袋,还落下了脑残的后遗症。正是这样一个不太正常的人,后来被卷入抗日战争中,在军队里闹了很多笑话。小说里写到,王二蛋特别喜欢一个被他叫作奸臣的刺猬。王二蛋枪法极准,在战场上却一度不愿意利用这一绝技来打击日本人,理由是“鬼子也是人”。虽然他的上司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还是不能理解。直到后来,一日本军官抡着指挥刀把奸臣劈成两半,二蛋才改变了原有的看法,开始勇猛杀敌,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纪念奸臣。这篇小说,不管是语言,还是技巧,都颇为成熟。它通过用这样一种荒诞不经的方式来处理宏大的题材,重构宏大叙事,也值得我们注意。

  这一期的散文,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杨光祖的《打开你的身体》、沙爽的《人言》和曹萍波的《狂欢快感里的乡愁》。它们都重视知识者个体精神的自我诉说,文人气比较重。简默的《请把泥土带回家》和阿微木依萝的《路标上的招贴》则重视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诗意。这两种写法,并无高低之分,都能写出好文章。比如《打开你的身体》这一篇,从身体的角度来讲述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那种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态度让人觉得可信可亲。《路标上的招贴》给人带来的,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它的作者阿微木依萝生于1982年,是彝族人。这次发表的作品,或写童年记忆,或写打工时经历,文字中能见作者率性、好玩的一面。这是一个对生活有热情的人,她有底层生活的经验,但她在处理这样一些经验时,只把它看作是生活里平平常常的一部分,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这种原生态、丝毫不造作的文风,很容易让人想起新疆的李娟。但阿微木依萝又比李娟更入世一些。如果放在“80后”文学这一代际的视野来看,阿微木依萝是一个很另类的作者,也很有潜力,值得我们关注。

  这一期的国际文坛栏目,刊发了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瞪眼》和一则访谈录,还有李以亮的随笔《一只易朽之手的复仇——我热爱的诗人希姆博尔斯卡》。《瞪眼》原载美国199777日出版的《纽约客》,属于莱辛比较新的短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英国女孩玛丽听信好友海伦的建议,采用瞪眼的方式来和丈夫德米特里闹别扭,结果两个人都因此而心力交瘁,连婚姻也差点破裂。这篇小说,似乎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对于那些已经拥有婚姻的人来说,不失为一则好的读物。莱辛的访谈,主要谈她的作品《裂缝》,也并没有给人太多艺术或思想上的冲击,倒是里面提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曾直言莱辛永远无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我们不喜欢你”这一细节,可以让人轻松一笑。这一访谈刊发于200785日的《波士顿环球报》,而在20071011日,88岁的莱辛终于还是得了这个奖。

 

 

 推荐篇目:

  小说:

  《出走》(吴虹飞)

  《暗园》(张墩墩)

  《异乡客》(高晓枫)

  散文:

  《吾父艾宏松》(阿乙)

  《打开你的身体》(杨光祖)

《路标上的招贴》(阿微木依萝)

 

文章见: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2/2012-07-26/13599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