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杂记(二) 教堂与墓地

标签:
欧洲教堂墓地信仰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梵蒂冈教堂金碧辉煌。
捷克总统府里的教堂,哥特式建筑,里面的镶嵌玻璃画非常华丽而漂亮。
可惜拍摄的照片效果不好,无法贴上来。很多教堂,太大,无法取景。
瑞士小镇墓地
教堂与墓地
此次欧洲之行,到处可以看到教堂。专门去看的就有好几个,都是欧洲历史和现实中非常著名的教堂。最为宏大、华丽、辉煌的是梵蒂冈大教堂。它作为梵蒂冈国的核心建筑,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里面有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埋葬着历代教皇的圣体。而大教堂本身也是伟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他生前没有完成,后来由贝格尼尼继续。
梵蒂冈出来,又看了圣彼得大教堂。可是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了。
在布拉格看了圣维特大教堂,位置在捷克总统府里,是历代为国王加冕的地方,是布拉格的重要地标。哥特式建筑,尖顶直插云霄,看得人头晕。时间很紧,只是围绕一圈。但看到门开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钻进去看了看。以前看过中国大陆的教堂,大都有点失望。圣维特大教堂,不仅外观震撼,里面的镶嵌玻璃画,也是极其地精彩,美轮美奂,据说是艺术家慕夏的作品。而屋顶的尖而高,真有升入天堂之错觉。本想多体验一下,但集合时间早到了,只好跑出来。
穿越卡夫卡的故居小巷,到了旧城广场,以哥特式双塔建筑著称的提恩教堂是广场上最醒目的建筑。又是环绕一周,钻檐觅缝,又跑到了教堂里。有几位同行者认真地坐在那里忏悔。我似乎无忏悔之事,只是静静地坐了一会。
到达威尼斯的时候,导游介绍了圣马可教堂,却是拜占庭建筑。远远地看了一眼,天太热,人又多,没有进去。威尼斯不过如此,这很像鲁迅的口气。
弗洛伦萨,走过圣母百花大教堂,作为“天堂之门”,我感觉很遥远了。远远地看了看,就离开了。瑞士冰川下来,晚住在古镇翁特赛恩。这个小镇很小,其实,欧洲的小镇都很小,不知是人口的原因,还是他们不喜欢热闹。旅馆入住后,与建民兄出来,就看到对面有一家教堂,我们就走过去。遇到一个门,一推,开了。建民就问:可以进来吗?教堂里的神父说,可以。
进去一看,吃了一惊,小镇上的教堂,却一点不小。里面雕塑、壁画都很漂亮。交谈之间,才知道这个教堂是14世纪保留至今的。出了教堂,继续向前走,又吃了一惊。我看见了一大块墓地,就在小镇的中央位置。像我们的公墓,但比我们的公墓有格调,富品位,那种勘破生死的宗教气氛弥漫于墓地。看着这块鲜花盛开,墓碑各具特色,艺术气质浓厚的墓地,我真的一时有点愣了。
我们以前只知道欧洲的教堂,却不知道他们的墓地。而他们的墓地,与教堂,与人家的屋舍,却在一起,本就是一体的。庄子说,等万物,齐生死,可谓颇得宗教之旨。
走过欧洲许多小镇,走过了他们的很多都市,我发觉欧洲人都喜欢安静,喜欢孤独,他们不像我们国人,喜欢喧哗,习惯热闹,似乎声音不大,证明不了真理在自己手里。
费孝通说: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的道德观念,源于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信赖。这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和团体的象征。在这种宗教观下,派生出两个极其重要的观念,一是每个人在神面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如没有这种宗教观深植于人们脑中,人们的权利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看看欧洲的教堂,还有那些安静的,富有艺术气质的墓地,你就知道欧洲为什么会有持续几百年的繁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