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寅《土司和他的子孙们》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2-04-01 10:09:02)
标签:

阿寅

土司

子孙们

结构

文化

分类: 文学理论与批评

阿寅《土司和他的子孙们》研讨会上的发言

杨光祖

 1、阿寅是有才的,这一点没有问题,他的小说就告诉了我们。积石山、神石峡的山山水水,给了他丰厚的人生体验,还有浓烈、酷烈的深度情感。读他的《土司和他的子孙们》,有一种苦涩感,很苦很苦,这种苦是无法说出来的,真的无法。所以,他的小说里,有很多诗意的表达,他把小说写成了诗,或者说用诗来写小说。我们现在用“诗”这个词,总觉得太轻飘,大众民主的时代,很多汉语词汇被改造了,被扭曲了。由于很多诗人的轻浮,或者说轻薄,让“诗”这个词,也被玷污了。在当下语境里,说某某是诗人,就如说某某是教授,词汇后面总是藏着一个鬼脸,或者不怀好意。

其实,在人类文化史上,诗,是非常神圣,而圣洁的。用柏拉图的话说,诗人是迷狂的,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先知。即便到今日,我们阅读李白、杜甫的诗歌,还是有一种大感动,从那里我们才能听到中华民族的精魂。阿寅,是诗人,他的诗,我没有读过一首,但阅读他的小说,他的诗是严肃的,是用自己的“心”歌唱出来的。他的情感,一涉及自己喜欢的女性,总是那么圣洁,而一往情深。小说里的女子英子、王少卫,都写得很好,活灵活现,有着自己的生命在。而作为土司的后代,小说中的“我”,也有着不同一般的情感冲突,和处事方式。“我”与英子、王少卫的段落,是《土司和他的子孙们》的精彩华章,可以看出其中是有作家自己的血泪的。我没有兴趣去探讨哪些是作家的自传,但我很感兴趣于作家的生命书写。

我们如今是一个技术时代,很多作家把写作仅仅当做一个技术活。我曾在《文学的技术与灵魂》等文章里,批评过这种倾向。女娲造人的时候,是用的泥巴,但造出人形后,她要吹一口气。没有这口气,还只是泥巴而已。这口气,就是人类的灵魂。否则,人,这具肉体,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有什么奇怪和伟大的?大凡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作品,都是深藏着作家的血肉的,有这作家的生命在。小说里,对“父亲”的描写,也比较成功,看了,让人很感动。虽然艺术上赶不上英子、王少卫。

但作家在对其他女性的描写上,还是显得有点轻薄,比如对英子母亲哇头婆的描写,老蔫弟媳妇的刻画,就非常不成功,甚至有妖魔化、脸谱化,和媚俗的现象。王少卫的母亲,也不成功。这里还是可以看出作家的无法超越来。甚至,部分章节,有媚俗之嫌,我读起来,感觉很不舒服。当然,这是当代中国作家的通病。当“天”变成大气层,当“道”成为被放逐的对象,“无道”的时代,“三俗”,是必然的结局。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神是大地唯一的尺度。当“人”成为大地上的尺度,“三俗”就是无法选择的选择。

 

2、我在多篇文章中表达过一个观点:中国作家似乎先天的不擅长长篇小说的结构。我们的思维是线性思维,是短章思维,我们似乎不会交响乐式的写作,那种多声部、复调,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的汉语,也更倾向于模糊语言,缺乏逻辑,也没有推理,即便诗歌,似乎也是更擅长短章。一上一百行,就出问题。

《土司和他的子孙们》的结构,就很有问题。开头的仓促,和突兀,与后面的章节,总有一点裂缝。整体结构来说,也是散乱的。小说创作,一个时间,一个空间,我们总是很难处理好空间,时间,也大都是线性的好在小说的诗意,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当然,诗意的描写,也使得《土司和他的子孙们》的小说性不是很强,细节杂乱,缺乏力量。南帆说贾平凹的《古炉》是“剩余的细节”,细节太细,推动很慢,导致阅读困难。而阿寅的细节,在“细”上,还需要努力。这里,涉及一个创作者的耐心问题,我们现在的作家越来越没有耐心了。这个加速度的时代,我们的作家也无法静下心来写好一个生活片段了。从容,是艺术的一种境界我们的一些作家,他们的小说经常被读者质疑,比如《金陵十三钗》,作家的辩护词是,我写的是“历史”。言外之意,是读者白痴了。其实,你写的“历史”,与你的“小说”的“真实”没有关系。我们看的是小说的“真实”。由于“细节”处理欠妥,或者粗枝大叶,或者胡涂乱抹,或者闭门造车,等等,让读者有一种不真实感,这是作家的失败。《西游记》,我们知道是虚假的,没有人认为它是“真实”的,但凡读过《西游记》的人,都觉得《西游记》很“真实”。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2012329晚匆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