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族日报》“名家”专栏

(2012-02-29 10:05:25)
标签:

民族日报

杨光祖

海燕

形式

文化

分类: 日志

《民族日报》“名家”栏目这期登出我的专号,收文章一篇,创作谈一篇,李萍女士的评论一篇,还有简介、照片。特转载于此,与朋友分享。文章“奔蛇”,评论“读杨光祖的文字”,均早已在博客,这里不贴了;创作谈贴出,请诸位赐教。

《民族日报》“名家”专栏

 

奔蛇走虺势入座  骤雨旋风声满堂     ●杨光祖
寻找属于“自己”的“形式”         ●杨光祖

读杨光祖的文字                     ●李萍

 

寻找属于“自己”的“形式”

杨光祖

 

批评是一种致敬

创作与评论,应该是鸟之双翼,缺那一个都不行。你艺术家的水平再牛,也还需要评论家去说,去发出声音。而且,在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评论家往往起着一个很大的作用。鲁迅说,最怕的就是一箭射入大海,了无回响。你的作品出来了,有人说好,有人喊骂,都是好事情,总比悄无人声的好。无论肯定,还是批评,都是一种力量,一种支持。而且,严厉地批评,比廉价的吹捧,更有价值。

我们的艺术家,在接受他人表扬方面,一般都表现得很有风度。但在接受他人批评方面,一般都很难有良好的姿态。其实,恒言其君之恶者为忠臣,真正严肃地批评你作品的人,才是对你的负责和尊重。我说过,廉价地表扬一个优秀的作家无异于亵渎,面对优秀的艺术家,我们需要的是肯定,还有严肃的批评。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艺术家的一种致敬郑板桥说,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这话,也是鲁迅先生所激赏的。

 

 

散文是自己生命的吟唱

我很早就写散文了,真正发表是在大学时代,但在一个很长的时段内,基本都是报章体,每篇大都千字左右。2000年后主要从事文学评论,散文也就淡忘了。2008年又开始认真写作散文。

这次重返散文领域,与以前写散文就完全不一样了。以前还是很八股的,这是我们的散文教育给我们的。现在有一种解脱的感觉。我只忠实于自己的灵魂,我让自己的笔跟着自己的灵魂走。我反感那些大而空的杨朔式散文,我也不屑于那些小情调散文,我也拒绝那些所谓的历史或学者散文,我喜欢属灵的散文,我在《雨花》发表的一篇散文《我用文字救自己》可以概括我的散文主张。

因为“属灵”,我也就很注意文体了。我经常说,散文、诗歌的门槛太低,也是当代散文、诗歌尚未成熟的一个标志。白话文初创时期的“我手写我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作为真正的文学创作,还是应该有它的难度。同是“山”,小山丘与珠穆朗玛峰,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在《形式与文学的神语》一文中重新思考“形式”问题,根子就在这里。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形式”,否则,你的写作永远不是“创作”,永远不属于“文学”。

http://szb.chinalxnet.com/html/2012-02/29/node_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