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庄子借智慧——《庄子导读》作业

标签:
庄子抄写逍遥游体育 |
分类: 庄子笔记 |
去年应西北师大旅游学院的邀请,开了一门选修课:《庄子导读》,学生反映不错,于是今年继续,而且成为了全院通选课。我曾建议选修人数不能太多,要真正对庄子感兴趣的,大概30人左右。选修下来,近70人,地点在一个能容纳近300人的大阶梯教室。上了几次课,感觉太累,教室大,不聚气。想换教室,有几位同学不愿意,觉得这里很好。但我还是坚持,于是,换到一个容纳70人的教室,一下子济济一堂,人气很旺,讲课开始游刃有余了。
我知道《庄子》很难懂,因此,采取了两个措施:一、要求学生抄写庄子内篇,还有秋水、天下等篇,最少抄三遍,多则不限。开始学生似乎有抵触情绪,在讨论课上有学生直接质疑抄写的意义。我告诉他们,语言只要通过抄写,通过你的身体,才能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成为你的精神家园。
其次,不能一下子进入文本,必须先要学生了解庄子的时代,孟子说知人论世,不了解庄子说话的语境,不进入庄子的现场,是绝难理解庄子的。开始,有学生不理解,觉得闲话太多了。我告诉他们,这是考古工作,要有耐心,好比地下有一块玉,我们只有把它周围的土一点点地挖掉了,玉才能显现出来。其实,只要讲清楚了庄子的时代,同学们自己就可以去读庄子了。
讲完庄子的时代,然后讲了庄子这个人、这本书,到这时候,同学们已经基本都抄写了三遍,对庄子的文本比较熟悉了,然后开始讲授庄子的思想,此时,虽然没有真正讲解篇章,但其实,每堂课都在讲文本。然后,才开讲《逍遥游》《齐物论》《秋水》等篇章。到这时,真是顺流而下,大家都很轻松,也很享受。但可惜的是课时太少,正在进入佳境之时,课程也就结束了,大家都有些不舍。其实,这样最好,酒至微醺,花到半开,那是最好的境界。我说过,真正的庄子,需要每一人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悟。你悟到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老师讲的,只是一个药引子而已。
这门课的考试形式,是要求每一位选修同学写一个小论文,或你之庄子观,或你听了这门课的感想,不要求一定成为论文,但一定要言必己出。还有一些旁听者则随缘。今晚已有10多位同学交了作业,回家急忙翻阅,真的很感动。我早就说过,不是我们的学生有什么问题,是我们做老师的没有给他们好东西。这里亲自打印出部分篇章,以与大家同享。还有很多好文字,只好留待以后了。
2011年12月22日夜匆书
《庄子》心得——课程感受
2009级国际文化交流班 张丽娜
其实,当我提笔开始写的时候,竟不知从哪写起。不是说不知道写什么,而是想写的太多,不知道写哪方面的好。
最后,我想就写一下《庄子》心得——课程感受吧。说实话,庄子是我这一学期最有收获、感触最深的一门课。我当时选择这门课的动机,并不是像有些同学的为学分选修,而是真正感兴趣于《庄子》,想要去学习了解它。很奇怪当时的心情竟十分激动,兴许看过一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由于《庄子》的影响而所受的益处吧。记得以前我只知道《庄子》中的一两篇,不过也只是高中语文课所学的节选的逍遥游罢了。可能是由于那时候年龄阅历不够足,对于其中的课文只是片面的从意思本身来理解,而对于其本质只是朦胧印象,并不是十分清楚,不敢说现在我已学会了《庄子》,那根本不可能,不过,我感觉自己仿佛由以前的门外人进了门内,这就已然让我十分欣喜。真正的老师是传到授业解惑的老师,在我看来,杨老师是完全符合这一点的。对于杨老师于老师的一些看法,我也是十分赞同的。老师是领路人,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知识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己学习到的,可是方法不一定了。老师是搬开石头的,不是去拔苗的。老师对于学生,不应是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要启发式的,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挖掘自己的潜力与才能。
杨老师对于庄子的学习角度也让我十分佩服。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讲《庄子》,而是讲庄子本人,历史背景,以及主要思想等,直到最后才讲《庄子》,这让我们更加容易走进《庄子》。正是由于前几节课的铺垫与渗透。正如老师所说,学习《庄子》就像考古,你只需将周围的浮土慢慢清理干净,那么美玉自然会呈现。说实话,这种学习方法,我耳目一新。老师说,读《庄子》时要以庄读庄,在我想来,就是用庄子的思维、庄子的精神去读《庄子》,这样才可以真正领略到《庄子》的灵魂。我想其中也有一点你若信,便会得到的感觉,例如佛教,你不信它,它始终只是教义,永远不懂什么是佛,什么是空。可是,你若信它你才会走进它、了解它,找到它的精神内涵。还有,老师说,高处不胜寒,文化的高原缺氧,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感觉这两句话中似乎有某种联系,高处不胜寒,既可以说是由于,山越高越寒冷,也可以说,越往高处,越有责任、义务、压力等,还可以说,当你知道学习的知识越多,当你到达这种高度后,你会很寒冷,你会很寂寞,能够到达那个高度的人很少,你没有知己,你的心无法与别人沟通,你无法被别人理解。换言之,于自我,你是幸福的,有时,你又是孤独的,那种感觉就好像闷的慌,缺氧。
我时常想,要是有一个人他的学问,有一天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开始,这就像一个圆,你在圆中,圆外是你未掌握的知识,当你学的越多,圆的面积越大,可是同时你不知道的也越多,如果你无法解决自己的困惑,你的精神会不会崩溃?老师说,去《庄子》那棵大树汲取养分吧,你会得到答案。正是,于我来说,不害怕了,因为有了《庄子》。老师说,人活着,必须有精神的后花园。试想,如果你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你就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如果你哪一天“前院”失火了,你总是去“后院”吧。你要是没有了“后院”,那不完蛋了吗?所以,人有时候还是要站在精神方面多一些。至于物质的,有就行了,不必穷尽。至于如何去构建,应就个人情况不同而定。就我,以出世来入世,我认为前院是半儒半现代,后院是庄子与个人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守护。其实,在前院中,我本想中庸一些为好,不过太难了,正在努力。
还有老师的一些视角十分新颖,在学习中,老师时常运用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来印证庄子,运用中西方比较的方法来看待一些问题,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我是国交班的学生,所以对中西文化比较不是很陌生,但是我竟从没想到运用这些来分析问题。自我检讨还是学习不够深入,没有融会贯通,以后一定要注意。例如,西方是主客二元,而中国是天人合一、主客一元,神多元论,而西方则是神一元论等。人都有缺点,但西方有底线——上帝,他们只能无限靠近,却不能成为上帝,而中国人没有底线,因为天人合一,你只要修炼,就有可能得道成仙。的那是由于神多元论,内心无所敬畏,故没有底线。不过,我感觉这个还得因人而异,牵扯到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可能是由于我阅历尚浅的缘故,我还是相信,坏人很容易成为坏人,根上就比好人成为坏人的几率要大一些。所以自我修炼,自我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道的问题,我感觉至今仍朦朦胧胧,似乎我懂了,又似乎什么都不懂。对于老师所讲的那些作为知识层面来讲,可能理解了,就像老师说的,道是需要去体验的,而不是说出来的。道可道,非常道。至于超越,则应该是我收获最大的一点。老师说,逍遥游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高度自由。不齐物,无逍遥;不逍遥,无齐物。这在我看来,十分有道理。不过我想大概我学习很多年也不会有如此认识,好在可以知晓。齐物也就是超越,不齐物,如何超越?不超越,如何逍遥?对于很多事情,我发现自己需要秉持一种超越的态度,功名利禄有了,自然好,没有,也无所谓,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抢也没用。有度,对很多事情,要打破二元对立,道通为一,不要过于执著,要看淡一些。这样你才可以逍遥,活得自在许多,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如果这样,还不累死。正如老师讲的父子骑驴的故事,有时候就需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因为你的举动决不会讨好所有人,总会有人反对,既然如此,何不活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呢?
还记得老师的幽默,别人骂我,只会引起空气的波动。只有超越,才可以逍遥。有时候,人要活下去,还是需要阿Q精神,需要庄子的精神。有人说《庄子》是消极的思想,我认为不然。或许她只是片面的看到那些消极退世之举。在我看来,《庄子》给予我的是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哲学,于我,受益匪浅。我想说,自从《庄子》这门课程的结束,于我,并不是结束,兴许只是开始,那颗心中深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成为大树,我深信。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感触。在这里,我要感谢杨光祖老师为我们上课,教会我们这么多,每次听课都感觉心灵很受触动的,会有收获成长。如果杨老师下学期还上课的话,是否可以给我们09级国际文化交流班上课?很感谢您这一学期的辛劳付出,我感觉很幸运上《庄子》这门课。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您的学生:张丽娜
2011年12月15日
萧冰按:学习经典,我还是比较喜欢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那种苛求文字训诂,版本考据、文本校勘的方法,不是不好,而是不适合普及。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己丑馆选》:“读书不求甚解,此语为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此处“静中看书,大意了然”,倒是我很赞赏的。当然,对一些关键语词,比较讲清楚,否则就有可能误人子弟。当然,这是老师的责任。
明代黄宗羲《张仁庵古本大学说序》:“读书不甚解,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古人又说:“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心目间觉洒空灵,面上尘土当扑去三寸。”对大多数人来说,到达这个境界,就可以了。毕竟,他们不是为了研究才读书,也不是人人都要当专家。
养心,就行。
向庄子借智慧
旅游学院09级旅游英语
老师告诉我庄子犹如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峰,让人敬仰,却很难达到其顶峰。当然,更不可能超越。我们只能一点点努力学,努力品读,从中学到他无穷无尽的智慧。我已经把庄子的内篇抄写了3遍,但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
人们把庄子说成避世、反智、唯我主义,一副失意文人的模样,但是庄子的一些寓言,从梦蝶、鱼乐,到大鹏、河伯等,又让人觉得轻松有趣,富含智慧,很值得我们学习。
庄子的智慧,第一,他教我们学会如何开发胸怀,包容万物,宽容地对待每一件事。读《秋水》让我们心胸更加开阔。
……(下略关于《秋水》的读解)
杨老师讲庄子,深入浅出,让我对庄子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可以看出庄子书中写的都是小孩和动物,从《庄子》中我们知道,世间有多少人可以摆脱“井蛙、夏虫、曲士”的处境呢?河伯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明白自己也是渺小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天地万物中也是十分渺小的,而我们所谓的大小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大之外会有更大,小之内还有更小,我们无从做出判断,大小可以就外貌做前线而粗疏的判断,而所谓的贵与贱也是相对的概念。当庄子借海若之口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时,他所想的除了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以外,也包括对人类社会各种价值观做出同情的理解。
学习庄子的思想,我们仿佛在一种超然的……
(下略关于《秋水》的读解)
智慧二,读庄子,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为功名利禄,忙碌奔波,已经忘记了给自己的心灵充电。在我选了杨老师的《庄子》这门课后,我就喜欢上了《庄子》。杨老师开始告诉我们要抄写庄子,大家都怨声载道,我也如此。可是,当我发现抄《庄子》时,我的心忽然会感到特别静,好像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所以,我现在在自己的床头会放一本《庄子》,每天睡前读一点,感觉心里特别踏实,一天会很充实。
……(下略关于《养生主》的读解)
杨老师说我们很多人都为别人而活,我非常赞同。为别人活,总是在想我做了这件事,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其实这样真的挺累的。其实,其原因就是我们太过关注别人的事,别人的想法,才会反过来被别人评论,重视别人的看法。我要在心情平静时品读庄子,享受他的思想;在心情烦躁的时候,读庄子,让我心境平静,庄子无穷无尽的智慧,我只需要深刻的理解这无穷中的一点,我相信一定会让我受用一生的。
杨老师我相信,N年以后,等我忘掉大学所有的老师时,我都不会忘记你所说的话。对于《庄子》,您的讲解深入浅出,用生活中的例子给我们讲解了深刻的道理,让我顿悟。每节课我都会有新的收获,我现在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品读它,理解它,做一个有内涵,有文化品格的人。
学习《庄子》真的很有意思,虽然我还没有入门,但杨老师给我讲的这些道理,让我受益匪浅。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子,父母希望我以后回到家乡找个稳定的工作,大学三年了,我一直在努力,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父母只是个普通农民,在这个拼爹的时代,我的父母无钱无权,只能靠我自己不断努力。学习《庄子》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我一定要去努力实现,不敢说自己能够抵抗社会的一切诱惑,但我一定要努力读一些好书,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味,像杨老师说的做一个有眼光的,自信的但不自负的人。
杨老师,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能理解《逍遥游》的意思,但每当我抄写《逍遥游》时,再烦躁的心情也会消失不见,感觉内心很平静,您上几节课,又大致给我们把《逍遥游》串讲了一遍,所以我现在觉得懂了不少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我现在在您这又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那就是抄写,尤其对于好书。最后,向您再交一遍我读《逍遥游》所抄写的部分。
……《庄子 逍遥游》抄写(略)
我太能受到外物的影响了。多超善感成了我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觉得自己心胸太狭小了,不够宽容,又很偏执,所以我要通过一遍遍的抄书,一遍遍抄写好书,例如 《庄子》能让自己变成一个有知识有内涵并且宽容的人。我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我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了,我会努力去改变。
……《庄子
萧冰按:阅读学生的作业,不管是心得,还是小论文,我都很感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经常抱怨学生,甚至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但就我个人的直觉,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做老师的失职。当我们把学生当做“产品”的时候,他们“人”的一面已经被我们疏忽了。如果我们再把他们当做我们“赚钱”的工具,那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我们经常批评大学生崇拜明星,可是我们作为老师,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当大学教授只会跑课题,弄项目,写砖著,当老板,我们又能让学生“崇拜”什么呢?如果,大学只把老师当做打工仔,计件付酬,那大学的精神何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何建起?
当然,我说这么多,不是以为自己做得有多好。我也很差劲,我也很惭愧。目前的任务是我们要知耻,而后勇于努力。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我们作为老师的首先要“入流”,即便“下流”,也还是“入”了“流”。如果能到“上流”,那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福音。
我讲《庄子》,也就是从“我”做起。
一年年的讲授下来,其实,坦率地说,从学生那里,我得益甚多。
这里,我很真诚地感谢那些陪我一起走过《庄子》的同学们。她们的睿智,她们的青春,她们的发问,她们的真诚,让我更能进入庄子的世界,进入人类文化之流。
2012年1月1日匆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