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1-03-16 10:37: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工作 |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8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案例:高二年级某班,期末成绩很不理想。在开学前,新任班主任就找上届教师询问情况,了解到班级里有很多学生虽然学科成绩不理想,但他们脑子很聪明。此时,这位班主任想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于是在开学初的第一周就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并分别找他们谈话,让他们知道自己都是很有潜力的学生,只要紧跟着教师的步伐,严格按教学要求学习,成绩肯定会突飞猛进。在班级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学生,让他们时时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与信心。在课外也不忘跟他们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慢慢地,他们的学习兴致真的浓起来了,学习特别认真。在此后的月考中,一大批后进生的学科成绩均达到了80分以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这几个学生身上发挥了效应。
反思: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做到:
1.培养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富有爱心。
2.赏识学生,了解学生并充分发掘其潜力和特长。
3.适时适度的进行暗示和激励,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
4.提高教师本身的各种素养,使教师具备更高的威信。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人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正是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