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摘录与随感(1-5)

(2014-02-24 22:45:38)
分类: 读书札记

 

 

 

1. 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高度化、复杂化的社会,是知识不断变化、更新、发展的社会。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探究性学习符合这种社会变迁的需要的。P2

2.在21世纪的学校里,不仅追求学习的“量”,而且追求学习的“质”,要求终身学习的主体的形成。课堂中宁静的革命就是在这种历史变化中应运而生的。P2

随感:这两句话,启发我们应该思考:当前的教育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如果只在学校里思考教育,就未免成为井底之蛙。正如一个微视频宣传片里说的“大学所学的知识,不到三年就全部过期了”。那么,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什么?就像作者说的“终身学习的主体的形成”,那就是有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人。这里的学习,应该是既有自主学习能力,又有合作学习的精神。思考教育的问题,一定要跳出教育之外。因此,应该多接触教育以外的思维和思想。

 

3.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P4

随感:学生到学校里,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听传授的。在这句话中,教师的字眼没有出现,如果有,也只是“教室里的伙伴们”中的一员。这样的表述,或许会让很多人不习惯。但只有教师的退位,才有可能把学生推向前。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这三者的有效的对话。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我们先有观念上的转变。这不是简单地让位就能解决的。

 

4.这就是所谓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它是作为一种“活动”、“合作”、“反思”所构成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实践”而实现的。P4

随感:这里,给我们建构了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活动、合作、反思,这里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大伙伴。

 

5.“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儿童的发言意味着在如下三个关系之中接纳发言。一是认识该发言是文中的哪些话语所能触发的;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该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

随感: 培养“倾听”习惯,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的行为方面,但常常忽略审视我们自己,是否在课堂上做到了“倾听”呢?这里的三个关系引自文章中的一个语文教学案例,但所有学科似乎也可以这样思考。倾听,然后接纳发言,给予回应。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共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这几天,早上都会摘录几句在学校研讨群上共享。于是,也想把这些摘录整理出来,以做资料以后参考使用。只是这样的理解仍然是比较空洞。所摘的5句话仍然还在书的“序”中,作者可能也是想引导读者先思考意识层面的问题。

本周三晚上,也将举行网络读书沙龙。此次讨论的是序和第一章,围绕三个问题: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哪些做法启发了你?哪些问题困惑了你?有兴趣的也可以一起参加。或在此留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