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张志琴)
(2011-11-18 08:46: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献研究 |
理 论 研 究
题目及出处 |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
主要 内容 |
与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有以下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强调人的潜能,关注人的潜能的挖掘与发挥,潜能才是个体发展的源泉与保障。
2.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追求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帮助人消除什么问题。
3.心理健康的本质并不等于没有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消除,还包括身心积极因素的增加。
4.保持乐观的态度,对问题寻求积极的解释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5.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调节与体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无法由别人替代,只有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免疫力才会得到增强。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师健康的促进者。
6.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因素。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切积极因素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脱离学生的实际。 |
反思 与 收获 |
传统主流心理学过分关注人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矫治。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致力于激发人固有的积极力量,提倡人的积极体验、培养良好自尊及对问题作出积极赋义,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个体自身的潜力和优秀品质来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以此使当事人从中获得力量,感受到成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把握自身向上发展的方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摆脱消极心理学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桎梏,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把学生的人生幸福当作自己的努力方向,在自己的实践中,培养学生收获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这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而且也是时代赋予德育工作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
记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