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学习(张文莉)
(2011-01-21 16:50: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献研究 |
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学习
张文莉
摘要:据国内外研究得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重大。目前,学校对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重视还不够。因此,该文谈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自我效能;学生; 学习成绩;期望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
国外有研究对有关自我效能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后发现,自我效能感能解释大约14%的学习差异,还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不但乐于学习,而且善于学习,学习成绩优良。王振宏(1999)研究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佐斌和谭亚莉(2002)研究发现: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是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变量源。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具有巨大影响,因此,正确了解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了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有重大意义。
一、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
(一)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学生的自我期望而影响学习成绩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都有较高的自我期望,为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就会主动地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一般会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这种成功又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两次同样难度的测试,如果让同学们在第二次做测试前注明自己的期望得分,结果发现:期望得分与真实得分很接近,并且第二次的成绩略高于第一次的成绩;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的自我期望不高,在做测试中他们不努力追求好的成绩,安于原来的差成绩,认为自己就只能得到那样的分数,这不仅阻碍其取得成功,还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够感。这就说明了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自我期望水平而影响学习成绩。
(二)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迁移或泛化影响学习成绩
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值是不同的,学生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整个自我效能感水平,同时也会影响其他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在我实习期间,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有一场广播体操比赛,那些广播体操做的不错的同学,在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在这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中有些以前不按时交作业的也开始按时交作业了,他们作业的认真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正确率也增加了。这就是在广播体操中获得成功提高了他们体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并在赛后迁移、泛化到他们的学习中。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迁移或泛化影响学习成绩。
(三)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层次性的选择,并通过意志决定其学习活动的成败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倾向于选择难度高的学习内容,越是这样的内容,越能激发他们战胜困难的欲望和勇气,有这样的坚强意志为学习活动获得成功做了保证,成功更加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如此,他们的成绩会越来越好;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倾向于选择那些不必做出很大努力的内容,在遇到难题时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逃避退缩。学习活动中的某些差生,他们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比别的孩子差多少,他们中许多人有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可是学习成绩就是难以提高,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最大障碍不是知识掌握的难度,而是由于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低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单纯的补习并不理想,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这样的效果还是事半功倍的。
(四)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学生的归因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每个人做事情,不论成功与否,其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归因分析,进而影响后继行为。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同的人归因方式不同,归因的结果对后继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归因模式是内归因,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从而更加积极努力以争取成功。在我实习期间所在的班级里有一位很优秀的学生,小小年纪的她有很远大的理想,这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次考试她的成绩班级第一(92分),分析错题时,她跟我说,她有六分是粗心错的,还两分是不会,原因是她上课讲这种题时没懂,课后又没问我,她很后悔。我想以后她的成绩会更好的。自我效能感低的归因模式是外归因,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难度高,受环境影响等,这样的归因他们就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了,这样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
二、影响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一)榜样作用
个人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知识。在进行效能感评价时,人有时会借助于和以往示范者的类似性比较,以及在新的场合中从示范者那儿得到的信息来推断自己的能力。当一个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他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相反,当看到一个与自己具有类似能力的示范者,虽然经过巨大的努力,还是失败了的时候,他也往往不会对自己的能力有高的评价, 他付出的努力也将不会太多。
(二)环境因素
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感情易于被唤起。其程度依赖于环境提供的关于个人能力的信息量。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燥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人处于焦虑情境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被知觉到无能感不断地得到强化,以至于对事态产生嫌恶感,这种嫌恶感又会导致对情景的恐怖情绪。
(三)教育作用
老师、家长对学生起的教育作用最大,如老师教学生如何解习题,学生从老师那儿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以增强自己行为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还有老师、家长的言语劝说作用。他人的言语暗示,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劝说的内容如果得到了一致公认的评价,或被劝说者已具备足够的相信此种劝说的理由,那么,这种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较大。
(四)自身因素
上述三者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外因,而自身因素是内因,它是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自身因素包括身体素质、身体是否有缺陷、亲历掌握性经验等。
身体素质高低、身体是否有缺陷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一定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学生后天亲历掌握性经验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是指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亲身行为操作所获得的关于自身能力的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影响最大,因为个体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获得的关于自身能力的认识最为可靠,所以它成为自我效能最强有力的信息源。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败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与所处的条件有关,例如,最初的失败会使以后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但经过多次的成功后,即使失败也不会产生强烈的消极影响。成败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与个人对成败的主观解释有关。一个多次经历成功的人自然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对自己的行为有效性评价也很高,反之,则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有效性抱较低的期待。
三、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在影响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形成因素中,有些是很难改变的,如学生的身体缺陷等。但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教学中设法让学生多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来自于各种经验的关于自身能力的自我观念。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促成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在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体会成功的经验。由此,作为教师应从学习任务安排、学习目标设定着眼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而非失败的痛苦。如此循环,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不断地提高。
(二)正面引导,积极的言语鼓励
个体的成败体验对其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固然必要,但他人的言语劝导对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随着其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虽然能对自我能力进行一定的客观评价,但他们仍不可避免地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他生活中重要他人对他们的评价。作为学生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教师、家长有时会不经意地通过言语流露出对学生能力的不满或贬斥,这些都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导致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估计过低,以致学业失败。因而作为教师、家长应多积极鼓励学生,既使他们获得的成就离理想还有一大截距离。毕竟人总是需要他人的关心、鼓励,才能激起更强烈的动机,学生也同样如此。
(三)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归因
学生都有一种探求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倾向,并力求作出因果分析,这种对自己学习行为及结果产生原因的推论就是归因,学生可以通过归因来认识、预测、控制自己随后的学习行为。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效能感,合理的归因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自我调控学习中,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倘若,学生作出外归因,此时,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和有效策略,这样他们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并保持学习动机;将失败归为努力不够以及学习策略不当就会促使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调整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成绩。
(四)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因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除了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积极的言语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以外,还要注意建立宽松和揩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一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
归根结底,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其学业成就。当然就如何更好地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第1期
[2]佐斌,谭亚莉.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2年第8卷第4期
[3]吴建平.社会心理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
[4]李浩然,肖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培养 [J]山东师大学报 ,1995年第1期
[5]俞志芳.自我效能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11月第6 期
[6]高翔.谈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龙岩师专学报,20002年第2期
[7]蒋晓莲,薛咏红,汪国成.自我效能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年5月18卷第5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