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
(2018-06-11 20:35:12)
标签:
杂谈历史 |
分类: 书言书语 |
2018年6月10日 马尼拉 大雨
周折几个月,终于拿到绝版的司马辽太郎《项羽与刘邦》。这本传说中如此盛誉的书,让我很好奇,一个日本人写中国的历史小说会有什么过人之处。一直很喜欢楚汉争霸这段历史,看过好几本不同的著作。的确,司马辽太郎的观点和角度非常有意思。
楚汉争霸,百战百胜的项羽为何会败,一无是处的刘邦为何会赢,这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段。前人分析过无数的原因,司马辽太郎把所有的因由总结到一点上:吃饭问题。比如项羽被诟病残暴的一面,坑埋秦降士兵二十万人,归根到底是因为无法解决这二十万张嘴的粮食;比如刘邦选择在广武山与项羽对峙达一年之久,也是因为自己所在的山头满是粮仓;就算是最后项羽兵败垓下,也是因为在广武山对峙时期士兵长期饿肚子,后回彭城路远没有粮食造成士气颓败,给予了汉军追击的机会。包括秦末流民四起,流民首领为何投靠不同势力,刘邦为何能笼络如此大队兵马,归根到底也是要解决吃饭问题。
司马辽太郎总结,中国的政治总是以让人们吃上饱饭为第一要义。流民大规模出现之日,就是某个朝代灭亡之时,在那场动乱中就会出现让流民吃上饭的大首领,一面做出让人吃饱饭的架势,一面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在流民四起的秦末,那些流民首领一开始带领几百号人找饭吃,当发展到几千人而无法满足吃饭需求的时候,只有两个下场:一个是被手下人干掉而推举另一个可以带领大家找到食物的人,一个是带领队伍投靠到更大的有能力满足更多人吃饭需求的势力中去。
在项羽与刘邦的较量之中,出现过一些很奇怪的人,做一些如今我们很难理解的事,司马辽太郎不断提到了中国古代的“士”和“侠”的精神,认为这些是世界其他国家少见和后来中国已经消失了的精神。他认为那是经历了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力大大发展,各种思想流派发展,中国古代文明达到“文明成熟”,到了个体觉醒的时代。士是指具有某种思想和志向,自己决定命运的单个的人,所以萧何、郦食其、范增们可以基于自己思想和抱负选择自己愿意辅助的主人。而侠义是一种相互扶助精神,把时代觉醒的个体黏合在一起。它是一种中国古代愿意为他人舍生成仁而无关利益的结成个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与家族关系、主仆关系独立开来,决定个人的行为。就是因为项伯与张良之间有着这种关系,才会有鸿门宴刘邦的大难不死。
书中司马辽太郎也谈到了法家、道家、儒家等不同思想,是如何左右那些谋士、军师、将领、纵横家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作出的各种选择与决定的。这种个人思想方面的关注点,在其他的历史书上是甚少涉及的。然而,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最绚烂的时代。而秦汉之后,中国则从法家思想的实验田逐步走向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后记中,司马辽太郎不无感概地指出:中国历史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后世的文化统一性高,但好奇心求知新却减弱了。后汉末期开始,所谓亚洲型文化开始停滞。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停滞,竟一直持续到近代。可是先秦时代到汉代,中国社会生机勃勃,这个时期的人跟其他朝代的人简直不像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
这个或褒或贬的评价,的确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我们的民族一路走来,到底弄丢了我们祖先的一些什么东西。
前一篇:电视剧教给我们的真理
后一篇:我为什么放弃爱与自由的蒙特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