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说课稿
(2015-01-13 09:55:16)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9加几”。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提高四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突破重难点,我准备了课件,小棒和算式卡。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根据“激发—探究—引导—提升”这一主线进行教学,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深刻感知“凑十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为此,我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我利用课件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并从中取得数学信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的生长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直接提问:(点课件)“一共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思考后口述算式,教师板书9+4。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接着,师生进入第2个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探索9+4的计算。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认识和了解“凑十法”是本环节的重点,我采用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赛一赛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感知“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我把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独立思考,说出方法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先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如何计算9+4。学生可能会使用以下三种方法:
(1)数数法:依次一个一个的数从1数到13
(2)接数法: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到13
(3)凑十法: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算“10+3=13”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凑十”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凑十的表象。
第二步:讨论交流,优化算法
当学生汇报完毕,教师先对三种算法进行整合,提出凑十的初步概念,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摆小棒,让学生亲自尝试“凑十”的计算过程。通过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说
我是分4凑9,得10,10+3等于13,
教师追问:“为什么4不分成2和2呢?进一步强化凑十的理念。
生还可能说:“我是分9凑4,得10,10加3等于13
9
教师对两种方法都给予肯定,再用黑板上的板书,进行直观对比,让学生“辩一辩”是分4凑9好,还是分9凑4好。让学生自己得出“拆小数,凑大数”的方法更为简单。
第三步:尝试应用,巩固新知
新知掌握后,教师进行第三步,尝试应用,巩固新知,再次利用情境图提问:
(1)啦啦队的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次摆小棒,完成计算,说出计算方法。在这里,我不是单纯地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而是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此环节的教学,对新学习的知识起到固定吸收作用,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建构了新概念。
(三)、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已经了解“凑十法”的原理,在拓展练习,提高能力这个环节中,根据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和以往的数学知识能力,我设计了基础题和提高题,
基础题:采用对口令的形式,师生互动
比如:教师拿出9+3的算式卡,手拿9根小棒,说:“我拿9”
学生便会拿出3个小棒,说:“
这样的游戏设计,可以帮助计算比较慢的学生,用具体的形象去直观的感知“凑十”的思维过程。
这个环节的活动安排与课本上的练习紧密联系,有动有静,学生经过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考过程,既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又给了学生静下来独立思考的空间,同时也给足了学生表现的机会。
(四)、升华知识,传承思想
通过一系列的凑十游戏,学生已经掌握了凑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情形下,提问“9凑1得十,那8凑几得十呢?”把9凑1,扩展到8凑2,7凑3,6凑4,5凑5为今后学习进位加法打下基础。既升华了知识,又把凑十的思维方式进行了传承,
最后,师生同读“凑十儿歌”,在儿歌中结束本堂课。
七、板书设计
教学中,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八、总结反思。
本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