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西游】美猴王的回归——从守护者到修行者得转变
(2011-08-21 14:04:24)
标签:
西游四大名著孙悟空文化 |
分类: 步履凌峰遥天阶—名著漫谈 |
就算对西游是不看原著也不看电视,恐怕在中国也很少有人不知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西游这一部宏大的史诗中,这一桥段的历史地位可谓是十分突出。自西游诞生以来,中国的西游粉历朝历代都不缺少,而谈到西游记,也鲜少有人不提这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早期有六小龄童之父一部《三打白骨精》的戏剧家喻户晓,而幼时看的电视剧,如今想想更是不乏多少同龄人的传颂。可是说道三打白骨精,我们首先想到恐怕却不是孙悟空的英勇事迹,而是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的悲哀。西游这一路上,旅途从来都不平静,这份不平静有的时候不是来源于外而是发自于内,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除妖灭魔之后,得来的却是被逐出师门的下场,这样的结果,令旁观的我等总是不得不心生感叹。当年郭沫若有诗恨曰千刀万剐唐僧肉,这话虽是偏激不堪,但想想幼时看西游众人的恨恨不甘,倒也真的好不了多少。
我今日想说的,并非这故事其中的是非对错,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通过了当年央视版电视剧的演绎,已经是很大程度上被淡化这个故事桥段所起到的真正作用。而这个作用,也正是我们认识孙悟空转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里程碑,这个转变在后来的看来,一来是孙悟空在这个取经队伍中威信的树立,二来也是孙悟空自身心境转变的一个开始。
初出天地的孙悟空有多么神,相信不需我的累赘复述,凭那一身七十二变、筋斗云和手中定海神针,孙悟空硬是逼着玉帝和各路神仙给他认了个齐天大圣之名,而后更仗着一身高强武艺大闹天宫,硬是让玉皇大帝都狼狈不堪着最后只能请出如来佛,才将他镇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在他认识唐僧之前,孙悟空的世界观几乎一直是在自我中心的前提下建立,在孙猴子的思维里,他一直没有脱离花果山美猴王的概念,所以上了天宫当神仙,他也不愿屈居于下。玉帝封了个弼马温,他开始虽然受了但这是在他对官封完全无了解的基础上,应该说那个时候的孙悟空对上天做官抱持的应该是玩玩的心态,而后知道了真相立马走人不干,然后半带威胁地要玉帝给他个齐天大圣的封号。要说孙悟空贪求名利吧,这个桥段也许是可以表现,但我不认为孙悟空的要求是基于什么野心或者霸气,这一切应该说都是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使然,孙悟空从来不知道给别人当下手是一种什么感觉,事实上那时候的他也非常不想这么干。
如来佛的出现打击了孙悟空无法无天的优越感,直到遇见了如来,孙悟空才真正意识到了世间也有他无法触及的领域。而唐僧之前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的五百年,想来是一个十分孤独的日子,五百年承受着风吹日晒雨淋,又无人可以相谈倾诉,对于天性狂傲的孙悟空而言,这样的日子无疑是一种折磨。所以当观音授意保唐僧西去的时候,孙悟空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这样看来,保唐僧取经这一个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孙悟空为了能脱离现状才承应了下来的,依我看来,孙悟空当时所想,根本没有什么修成正果之类的指望,这一点从孙悟空初遇唐僧时的所说的话中就可以看出。
“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前者有个观音菩萨,领佛旨意,上东土寻取经人。我教他救我一救,他劝我再莫行凶,皈依佛法,尽殷勤保护取经人,往西方拜佛,功成后自有好处。故此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
从这段原文看得出来,孙悟空保唐僧,一来是因为唐僧可以救他离开五行山多年牢困之苦,二来菩萨说他保护取经人,功成后自有好处,但这个好处是什么,怕那个时候菩萨并没有与他细说,他也没有太多放在心上。所以对当时的孙悟空来说,认唐僧为师未必是出自全然的诚心,而更像一种为了言而有信才扮演起的守护者角色。孙悟空素来是一个讲求信义的人,所以在初识的阶段里,孙悟空也确实在唐僧的身边很完美演绎守护者这个角色,对黑风怪,降白龙收八戒招悟净,到大闹五庄观。可以看得出这个时期他还没有很认真把唐僧是他师父这个问题当回事,心理上更多也许是出于“师父他帮过我,我要言而有信,所以我要保护他上西天”这样一种认知。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三打白骨精之时,师徒两人的矛盾会激化都了近乎崩溃的边缘,其实回想当时,孙悟空真的没有其他办法让唐僧看出白骨精的真面目么?如果细细研究,以齐天大圣的本领,办法有的是,但孙悟空之所以没用,也正是那个时期孙悟空的心理和性格所使,他认为他的责任就是保护取经人,而不是需要讨好他向他解释自己打妖怪的林林种种,于是误会就在这其中滋生,当白骨精第三次化作的人形被孙悟空打死之后,唐僧一纸文书,下了驱逐令。
而属于孙悟空的转变,正是从这一刻开始。
“却说那大圣虽被唐僧逐赶,然犹思念,感叹不已,早望见东洋大海,道:‘我不走此路者,已五百年矣!’只见那海水:烟波荡荡,巨浪悠悠。烟波荡荡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脉。潮来汹涌,水浸湾环。潮来汹涌,犹如霹雳吼三春;水浸湾环,却似狂风吹九夏。乘龙福老,往来必定皱眉行;跨鹤仙童,反复果然忧虑过。近岸无村社,傍水少渔舟。浪卷千年雪,风生六月秋。”
这一段是孙悟空新的开始,被逐出师门后的孙悟空,重回花果山却不再是久在樊笼复得自然的开怀,却是有了那望之东海,恍如隔世桑田之感慨。有些东西,你拥有时也许不曾感叹,甚至不堪情愿,但失去之时,便知晓其中分量。在被唐僧逐出师门之后的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忆起前尘历历,想起唐僧,灵猴的心里忽然有了另一种彻悟。花果山时的孙悟空,虽说是天下无敌,不比五行山下百年如一日的尘埋,但终究还是另一种形势的孤独与空虚。与唐僧和师弟们相处的日子,孙悟空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洗礼,那种日子得不到如往日花果山占山为王的自由自在,但却也充实。孙悟空知道他的师父不是什么上天入地的大圣大仙,却凭借着一腔意志跋涉远途,求取真经,千万艰难都甘之如饴,他在无意的行动中都告诉了孙悟空一个事实,即使不是天下无敌,不是神仙妖魔,身为渺小与孤弱的人类他也可以在这寻求信仰与坚持的道路上生活得很有滋味。
如果说孙行者的被逐是唐僧的愚昧,那么他的回归却可算是孙悟空自己的彻悟。曾经在唐僧身边的日子,孙悟空不会细心去体会注意这取经之路,修行之道的好处,因为那时候的他更多是出于被动的感情。但在重回花果山后,孙悟空却开始一点一滴的领悟到了取经之路对他而言,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交易或是道义,而是一种自我道路的寻求,于是有了孙大圣那一句“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的感心言论。其实到了这个份上,是否回归这个队伍对孙悟空而言,只是取经形式的一种表现,但他的心,已经有了自我修行这个属于他自己的意愿,即使他不是回到唐僧的身边,他也能以另一种方式开启自我的修行之道。后来回到了唐僧身边的孙悟空,对待妖怪也极少再重蹈三打白骨精的覆辙,跟随唐僧的修行之路上,孙悟空也不再把自己单纯摆在了一个守护者的角度,在每一段冒险故事的过程中,他也在一步步完善着自己对人对事的行为作风,这一趟西天取经之路,不再单纯是唐僧的求经之路,也是他的修行之途。那个曾经放荡不羁,大闹天宫的美猴王,也终在这修行之道上慢慢寻找到了属于自己另一种人生旅途,修成正果,回想当初,哪怕菩萨在五行山下把这场景描述如何天花乱坠,只怕那时候的孙猴子,也是不吃这一套的,这些正果,不亲身经历一回,是难知其中的滋味。
后记:昔年看西游,不过是孩子的好奇,而今方觉,西游中的许许多多一直是藏在了我看不见的境界,要领悟,也只得待一个佛缘了罢!而今重读三打白骨精,美猴王回归,倒成了我认识孙悟空其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