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让王有感之一:比天下更重要的是什么?
(2011-08-23 03:01:54)
标签:
舜帝子州支父尧帝荀子·正名篇禅让 |
庄子.让王里面有十几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就是尧帝和舜帝禅让王位的故事。
其中,尧帝分别让王许由和子州支父,都被婉拒了;舜帝让了三次,分别是子州支伯、善卷和石户之农,也被拒绝了。尧帝和舜帝的五次让王其实只有四人,子州支父和子州支伯是一个人,他和许由、善卷都应该算是隐居的知识分子,而石户之农则明确就是一个种地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农民。
问题是为什么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都不愿意当王呢?从中国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中,我们大概知道,尧舜禹的时代是道德的盛世,是许多知识分子向往而且崇敬的时代。被尧帝和舜帝看上的人,肯定也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尤其是子州支父,竟然被尧帝和舜帝都选中了,说明他有病根本是托词,因为尧帝禅让的时候他说有病,等舜帝再次禅让的时候,大概已经过了几十年了,他怎么还是同一个理由?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才不愿意当官?在我们看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
许由不接受禅让没有理由,就是不愿意,明确拒绝。
子州支父不愿当官的两次理由都是“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因为是尧帝和舜帝的两次禅让,时间上肯定是相隔了几十年,而子州支父的理由竟然都一样,而且都说“适有幽忧之病”,就是说刚刚有这个幽忧之病,说明子州支父肯定是托词,真正的理由是庄子的论述“不以害其生”,古文生通性,《荀子·正名篇》里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在子州支父看来,比天下更重要的就是“生”,治理天下,肯定是费脑费神的事情,肯定也是不利于“生”的,因此,他不干。
善卷不愿意当王的理由是“子之不知余也”,说明舜帝不了解善卷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
石户之农是舜帝的朋友,而他不愿意接受的理由是“以舜之德为未至也”。
古代的贤人不愿意当官说明了什么?我们真的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那时候,当官对自己来说,是一件只有害而无利的苦差事,是不利于“生”的,而在许多杰出的人才心中,生是比天下更重要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天下根本就不需要刻意的去治理,只需要顺其自然,用庄子的话讲,就是“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意思是说只有不以天下为己所用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于他,这就是老子的庄子的思想精髓,无为而治。
而这些无以天下为者,也正是不想当王的人。我理解,在他们看来,或许这个王,根本就不需要,因此他们不愿意当王,也不希望有这个王。如果所有的百姓都是像他们一样,把生看的比天下还重要,那么,要天下干什么?要王干什么?
这是老庄的理想国。即使真的必须有一个王,必须有一个管理天下的人,那么,这个人必须把生,把所有人的生看的要比天下重要,只有把自己的心性看的比天下重要的人,才会不伤害天下人的心性,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管理天下。
这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以人为本呢?
对于现在的政治家来说,只有把重生,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世界才能实现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