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w690/001YThVigy6Uio6AogH2b&690
方塔园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体的园林。全园占地面积182亩。园址原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既是古代文人的会聚地,又是松江遗址的缩影。
据介绍,抗日战争之后,此处的元、汉、唐宋、明清的古寺、庙、院均不复存在。在辟建为公园前,此地除有部分民宅外,其余则为菜田和苗圃。
园中原址上的首要历史文物—宋代方塔历代损毁严重,历经修复也没修好。直到1974年5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动工大修,总投资20余万元。1977年初竣工,同年12月7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重新公布方塔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全国文物普查时,有关专家认为方塔是解放以来国内古建筑修复最好的实例之一。
园中遗存的另一古文物是明代的大型砖雕照壁,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现在的方塔园以国家级文物宋代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为中心,四周分别坐落着古式建筑群,如市级文物明代大型砖雕照壁,区级文物宋代望仙桥、明代兰瑞堂(又名楠木厅)、清代天妃宫、清代陈化成祠堂,仿古长廊、古堑道、何陋轩、塔影舫、五老峰等。
方塔园的古文化风采,不仅吸引了众多访古觅幽的游人,还吸引了许多拍摄历史题材的影视工作者,《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聊斋》、《封神榜》、《济公》、《杨乃武与小白菜》、《祝枝山传奇》等10多部影视剧都曾在园中取景。
http://s1/mw690/001YThVigy6Uiod1Y8E50&690
宋代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
松江宋代方塔系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因此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
在形态结构上,延袭唐代砖塔风格,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
松江方塔形体优美,玲珑多姿,以“秀美”誉冠东南,艺术性极强。
方塔的特点是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身着长裙,亭亭玉立的少女。为我国南方古代建筑中所少见。清代松江诗人黄霆曾以一首“竹枝词”盛赞方塔:
“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
据资料介绍,方塔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他所写的《江苏之塔》一书中说:“松江方塔是自唐代到北宋,同类塔中嬗嫡的代表。”意思是说它沿用了唐代的形制于北宋时期建成的塔,而这座塔不管造形、用料、技术和施工,都是一个典型的唐代楼阁式砖木结构塔。鉴于这种主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兴圣教寺塔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1975年—1977年的修复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塔底层地面正中部分揭开了1.5平方米的砖面,挖掘出一座砖砌地宫,出土了一只刻着龙纹图案、两端镌刻着双虎的汉白玉石函,函盖上放着一尊铜菩萨向北跏趺而坐,四周散置着42枚宋代钱币。打开石函,里面又出现一个漆匣,匣内用帛包裹铜佛像一尊,银盒两只,内藏舍利一对。这些珍贵文物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http://s13/mw690/001YThVigy6Uiol5jSk1c&690
在方塔附近画面的左边有一面“妈祖的故事”的文化墙,方塔附近画面的右边就是明代砖刻照壁。
http://s5/mw690/001YThVigy6Uiej1rRG54&690
明代砖刻照壁
这座明代照壁,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砖刻建筑物。照壁高4.75米、宽6.1米,为大型砖刻浮雕,气势轩昂,风采独具。约30平方米的壁面,雕刻内容十分丰富,画面设计形象生动,刻艺精湛,立体感强。
可以看到,照壁上精雕细琢有走兽、树木、花卉和珍宝物等。中间刻一巨兽,长着鹿角、狮尾、龙鳞、牛蹄。张着大口,露着尖齿,睁着铜铃般的双眼,呈现凶猛的动态,从其挺拔的双角看,酷似龙的形象。
据说这个怪兽叫"贪",它贪得无厌,什么东西都要吃。有一天它在海边看到红日,凶猛扑去,终于蹈海而亡。引领旅行团的导游都把此物比作现在的贪官,成了反贪教育的说词。
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原为松江府城隍庙的影壁,与城隍庙大门相对。在抗战初期,城隍庙被日本飞机炸毁,惟独照壁幸存,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
http://s13/mw690/001YThVigy6UkQSPGlC2c&690
据说这个怪兽叫"贪",它贪得无厌,什么东西都要吃。有一天它在海边看到红日,凶猛扑去,终于蹈海而亡。引领旅行团的导游都把此物比作现在的贪官,成了反贪教育的说词。
http://s5/mw690/001YThVigy6Uielvhpq84&690
天妃宫
天妃宫原是上海河南路桥北境的天后宫大殿,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是天后宫仅存的一座建筑物。因其处在狭小的环境中,为保存古迹,1980年,移到方塔园内,名天妃宫。2001年,天妃宫进行了大修,2002年,天妃宫浦江妈祖文化内涵及其设施得以恢复,并于同年9月开光。
天妃宫大殿俊秀,飞檐翼角,基座坦荡,台阶开阔,轩昂伟岸,气势恢宏,存庙堂肃穆之气。大殿面积330平方米,高17米,砖木结构,雕刻精致华丽,体现晚清建筑特色。
http://s8/mw690/001YThVigy6Uienkxef87&690
http://s6/mw690/001YThVigy6UierbkFf65&690
精美的“妈祖的故事”壁雕
诞天后瑞霭凝香
http://s5/mw690/001YThVigy6Uiet7neY54&690
窥古井寻得灵符
http://s3/mw690/001YThVigy6UieviwcWc2&690
正织机神游沧海
http://s5/mw690/001YThVigy6UiexAeJ6d4&690
破惊涛遂救严亲
http://s15/mw690/001YThVigy6Uiez3OF08e&690
演神咒法降二将
http://s16/mw690/001YThVigy6UieUgjWn2f&690
丁亥重九日升天
http://s1/mw690/001YThVigy6UieDefcs00&690
闻鼓吹郑和免险
http://s14/mw690/001YThVigy6UieF62Rf0d&690
赖神功澎湖破贼
http://s7/mw690/001YThVigy6UieGNRtQe6&690
感灵佑奉诏加封
http://s12/mw690/001YThVigy6UieJE5dNbb&690
堑道
长100米,高3米,宽5米,两侧壁用花岗石砌成,壁侧起伏的土山上栽植各种树木,游人进入堑道如入深谷,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http://s4/mw690/001YThVigy6Uifa3wHN43&690
何陋轩
何陋轩是著名建筑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冯纪忠先生的杰作。它仿宋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之意境,建造此轩,并命名为“何陋轩”。此轩高7米,长16。8米,宽14.55米,总面积约240
平方米。其建筑造型仿照上海市郊农舍四坡顶、弯屋脊形式,毛竹梁架、茅草屋面,方砖地坪,与四周竹景相互交融、浑然天成。
1999年荣获上海市建国50周年经典建筑铜奖;还曾在南斯拉夫召开的世界50知名建筑师作品展会上展出并作重点介绍。
http://s2/mw690/001YThVigy6Uifx9rjPa1&690
http://s13/mw690/001YThVigy6Uiff56Ve5c&690
方塔园中有一大片竹林,占地25亩,是园中的一大特色。这片竹园是在旧时私人住宅的小竹园基础上扩建而成。林中有石板小道,曲径通幽,还有静中生趣的竹园小池,及古色古香的长方形石板凳和南方少见的茅草亭。竹园中的竹子品种多而形状异,有凤尾竹、燕笋竹、紫竹、圆竹、筐竹、淡竹等几十种。
http://s4/mw690/001YThVigy6UifogN5Fc3&690
http://s10/mw690/001YThVigy6UifqCalb59&690
http://s10/mw690/001YThVigy6UifCaOdHc9&690
http://s3/mw690/001YThVigy6UifFraDM22&690
http://s15/mw690/001YThVigy6UifHGONEce&690
http://s10/mw690/001YThVigy6UifK7uxrd9&690
http://s12/mw690/001YThVigy6UifOV02D9b&690
http://s8/mw690/001YThVigy6Uig0wenJ77&690
http://s8/mw690/001YThVigy6Uig35Z1td7&690
http://s6/mw690/001YThVigy6Uig5o7Y1b5&690
陈公祠
陈化成(1776年—1842年6月16日),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任福建水师提督,后改任江南提督,在鸦片战争时期保卫吴淞,与英军力战,英勇牺牲殉国。
陈化成殉国后,有诗凭吊:报国捐躯日,遥天黯将星,山河留壮气,风雨泣阴灵。泪洒三军血,名流万载馨,茫茫烟水阔,凭吊问沧溟。
http://s4/mw690/001YThVigy6Uig7Y6sz13&690
http://s6/mw690/001YThVigy6UigaJ5Pv45&690
心之园
http://s12/mw690/001YThVigy6Uigd6W4b0b&690
http://s15/mw690/001YThVigy6UigeIatM5e&690
园中也有励志名人壁雕,展示其中2幅壁雕
华罗庚 阿炳
http://s14/mw690/001YThVigy6UigghsuNdd&690
贝多芬 爱迪生
http://s15/mw690/001YThVigy6UigiSvoO6e&690
神道石像生
神道两侧的14座明代石像生皆为松江各地出土的文物,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2004年松江文物管理委员会决定,修复部分石像生,择址方塔园复原明墓神道场景。
http://s8/mw690/001YThVigy6UiglIfUH67&690
http://s4/mw690/001YThVigy6UigsR3yjf3&690
珍贵的琼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