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为一名曾经金融系的学生,的确有点脸红直到2周前才知道鲍格尔这位大牛是何许人也。也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的话最能说明这位牛人的地位:“巴菲特不可能告诉你如何成为沃伦·巴菲特。而鲍格尔对他的投资原则的详尽描述,使我和上百万的投资者在20年后将令我们的邻居羡慕不已------而与此同时,我们在这充满着变数的20年中又能高枕无忧。”
在美国,说起证券投资,就会提到共同基金,无论是资金规模、投资者参与程度,还是投资领域,共同基金都是证券市场的绝对主力。而说到共同基金,人们就会说到指数基金,说到指数基金的创立者约翰·鲍格尔。
鲍格尔1997年被《金融服务领导者》杂志评为20世纪全球7位"创新领导者"之一。其名望不仅在于他所掌控的先锋集团管理了28个各种类型的指数基金,拥有1500亿美元的资产,是当然的业界领袖;更在于他用自己的信念培育了指数基金,用毕生的努力将其信念付诸实践。1999年他在《共同基金常识》一书中系统阐发了他的信念。
巴菲特一向把指数基金作为上乘的投资选择,他说:“鲍格尔以他的独一无二的投资理念在基金业中掀起了一场运动,最终使得美国的投资者得到了更好的服务。”
知名的基金评级专业杂志《晨星》的总裁唐·菲利普则评论《共同基金常识》一书“代表了华尔街上一个极需灵感的职业的顶极水平。不仅提高了投资者的收益,更是提升了基金界的整体水准。”
当然,最令人钦佩的也许就是鲍格尔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把指数基金的概念从“鲍格尔的荒唐事”变成一种我们在课堂上都必须学习的常识,并且30年来一直成功的管理着目前已达5400亿美元的资产,为无数美国家庭提供可靠优质并且低成本的服务。
纵观鲍格尔在全书中提出的投资观点,其实并没有太多复杂高深的东西,所列举的数据最主要的作用也是在于向我们表示:1)复杂的操作会大大增加成本降低机会收益;2)股票市场存在风险,但会随着时间段的增加降低;3)不要盲目希望投资资产高于5%的收益率。鲍格尔的简单投资风格和他创立的先锋指数基金一脉相承,即通过稳健的价值投资和低成本来获得应得的收益。而过高的换手率和市盈率所带来的只能是高成本和投机收益。
忠于自己的理想,敢于运用看起来最简陋的投资方式,承担为投资者服务的责任,最终从一个异教徒成为典范,这就是鲍格尔。他的投资思想对于现在的中国市场投资似乎也有越来越清晰的指导。
附1:
原则一:选择低成本基金
不同于目前国内基金投资者看重预期收益的普遍思维,约翰·鲍格尔把投资成本放到了第一位。实际上,对于基金投资中低成本的重要性,巴菲特也非常重视,他在哈萨维1996年的年报中写道:成本确实很重要。基金产生的成本,其中很大一部分支付给了基金管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于对投资者的收益征了税。
我们可以简单假设基金获得了10%的绝对收益,目前基金市场平均费用水平约为4%(包括申购、赎回费、管理费等),可见,我们本应获得的收益早已经被各种费用吞噬了近一半。对于控制基金投资成本,约翰·鲍格尔建议从两方面考虑:
1.被动型基金(指数基金)优于主动型基金。指数基金采用的是跟踪某个标的指数的被动投资方式,研发费用低(只投资标的指数成份股,不必花费过多的资金去进行上市公司调研),交易费用少(跟踪指数走势,不像主动投资型基金那样频繁进出)。
2.主动型基金中,低换手率基金优于高换手率基金。基金买卖过程的交易成本,实际上被掩盖了,但这些成本同样吞噬着投资者的收益。约翰·鲍格尔建议说,应该选择换手率较低的基金。“成本只有40个基点的基金,好比帆船比赛中对付每小时20海里的微风;有着150个基点费用的高成本基金,则无异于与时速130海里的台风抗衡。”至于基金换手率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专业的分析。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对比不同报告期的报表,通过观察整体仓位和主要持仓品种的变动,大体判断手中基金的风格是持仓相对稳定还是频繁买卖。
原则二:认真考虑附加成本
约翰·鲍格尔提出的第二个建议,仍然与成本有关。很多投资者接触并决定购买基金,是通过媒体的介绍,或者是代销机构的推荐,这其中隐藏的附加成本,就是约翰·鲍格尔提醒投资者要注意的问题。
美国市场目前约有3000支没有销售佣金、无发行费用的基金,约翰·鲍格尔认为,对于那些具备一定分析能力的投资者,选择这种基金是个可行的方案。在基金品种选择正确的前提下,购买无发行费用的基金,就等于把成本占未来收益的比例下降到了最小。
对于那些不具备独立决策能力,需要提供投资建议的普通投资者,约翰·鲍格尔建议关注那些优秀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目前国内银河证券基金评价中心、中信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华夏证券研究所等都提供独立第三方的基金分析,投资者可作为参考。但正如约翰·鲍格尔所说,“我并不认为有人能够预先得知谁将是业绩最优异的基金管理者。”
原则三:不要过高评价明星基金
明星基金是基金公司力捧的招牌,也是最被投资者看重的因素之一。不过,约翰·鲍格尔对此并不十分在意,“或许业绩记录在评价纯种马速度时有用—当然,有时也会失效—但在估计资金管理者会如何运营时,却往往容易出现误导。”因为即使有人能预见市场未来的绝对收益,也不可能预测出个别基金相对于市场的收益,至多是预测出指数型基金的收益。
约翰·鲍格尔认为,很有可能预测准确的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高成本基金的业绩,通常劣于相应的市场指数;二是历史业绩显著优于市场指数收益的明星基金,会向市场平均值回归,甚至低于后者。
目前国内市场上,由于基金业历史还比较短,尚无相应统计数据。但从美国市场看,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以及1987~1997年两个时间段内,业绩处于市场前25%的基金,回归到均值和均值以下的分别为97%和100%。
约翰·鲍格尔说:“基金行业非常清楚,几乎所有的绩优者,终有一天会失去它们的优势。基金发起人坚持花费巨资对过去的业绩广为传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投资者的大量新资金。”对于历史业绩的真正参考意义,约翰·鲍格尔认为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析基金业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比如在经历上涨和下跌的完整过程中,基金是否始终能保持良好业绩;在相同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目标基金是否显著优于其他同类型基金。
原则四:大的未必是好的
约翰·鲍格尔曾提到这样一个例子:美国市场上某支成长型中市值基金,由于业绩出色吸引了大量的申购份额,但其业绩却随着基金份额的膨胀而不断恶化。1991~1995年,该基金在五年时间内有四年的业绩排名列行业第一梯队,基金规模也从1200万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从1996年开始的连续三年中,该基金规模最高达到了60亿美元,但业绩排名却跌到了行业末尾。
约翰·鲍格尔提醒投资者注意,一支低换手率、申购资金流入稳定的基金,要比采用积极操作、基金份额变动幅度大的基金更容易管理,因为后者需要更加频繁地交易。约翰·鲍格尔说,“太多的钱会损害投资效果。”原因一是规模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规模越大,对所持有股票的价格影响也越大,这会在时间紧迫的交易中进一步加剧股票价格的波动;二是为了保持基金的流动性和分散投资原则,大市值基金不得不以更小的集中度,持有更多数量的股票,而每一支持仓品种所能提供的收益也更小;三是相对于小市值的基金,大市值基金对于流动性要求更高,因此,可以选择的股票品种更加有限。
原则五:不要持有太多基金
国际著名基金评级机构—美国晨星的一项调查显示,随机选取4~30支股票基金建立组合,并不能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约翰·鲍格尔说,没有必要持有超4~5支的股票基金,因为过度分散投资的效果类似一支指数型基金,但由于股票基金的高成本,最终的收益很可能低于指数型基金。
分散持有不同风格的股票基金,也未必是个明智选择。约翰·鲍格尔认为,假设建立由大市值混合型和小市值成长型基金构成的基金组合,这个组合将具有比市场更显著的波动性,这种比市场指数更具风险的组合没有意义。单一持有大市值混合型基金的风险,比任何基金组合更低。
附2: 先锋集团介绍
http://blufiles.storage.live.com/y1pTqvYnEZbbEfynPYb5yIscN8-_ztwShLdtTJndZYiaS5gB63__j3OqKytVbrmNyRembbYbCF0i9s(Joh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