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天主堂

天主堂正面
呼兰河,松花江支流,一条本没什么特别的北方河流,80年前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让它名声鹊起。呼兰河畔的小城呼兰,和其它的小城也本无区别,一样的上演着许多故事,有苦涩,有悲哀,有喜悦,有无奈,一切都是那个时代特殊的背景造就的特殊的情形。只是这些故事都在书本中被亿万中国人看到,于是更多的人知道了呼兰。
无论萧红与鲁迅先生有多少可演绎的故事,也不必去说她短暂一生的坎坷爱情,单就书本本身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蓝天下哥特式高耸的塔楼
1908年,法国传教士戴志逵主持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这是一座高耸的仿哥特式建筑。即便是今天看来,这座拥有两座塔楼的大教堂依然震撼,可想而知那时的天主教堂修建起来,会让还处于闭塞年代的中国公民起到如何的威慑作用。
天主教堂的修建,为天主教在呼兰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非凡的促进作用,如今在呼兰地区依然有着众多的天主教信众。

教堂一侧的神父楼
神父楼墙体的花纹美丽又低调
在教堂一侧,是一座四方型的砖木混构的神父楼。神父楼早年就已毁坏了,现存建筑是2003年重建的。
我围绕天主教堂转了一圈,正好来到神父楼的门前。我无意间的走入,里边正有许多的“兄弟姐妹”在祷告,我对西方宗教没什么研究,也不好讨饶,只好悄悄的退了出来。
但那齐声唱出的诗句,还是传出了很远。这歌声或许百年来都不曾改变,一直伴随一旁的天主教堂。这或许就能解释,宗教的威严在时间的流逝中是如何的延续。
我曾数次来到天主教堂,却都不及这次来得妙,因为这冬季少有的蓝天,没有一丝云朵。感觉哥特式建筑在蓝天之下都特别雄伟高大,那种威严感是宗教所刻意营造的结果。

神父楼墙体上的花纹

天主教堂的门
天主教堂全部为青砖砌筑,深灰的色彩勾勒出整体的轮廓。只有一些简单的色彩描绘着门、窗的线条,唯一跳跃的色彩是那扇漆成金黄色的大门。可是在哥特式的影响下,这门也修得并不宏大,整体呈立起来的长方形。
在环绕天主教堂四周,还有十余棵百年的古树,如今都被很好的保护起来。它门是这座教堂的见证者,见证着哥特式建筑在这片土地演绎的传奇,也见证了天主教义在这片土地的传颂。
蓝天下的哥特,高大的天主堂
两侧的塔楼显得威严无比
天主堂四周围着铁栅,每个都是十字架
其实教堂远不止正面所见,后侧还有巨大的空间
环绕教堂,现在还保存着多颗古树
加载中,请稍候......